在戰國時代,中國處於七國諸侯分割的情況。約於此時,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開始應用於疾病成因方面,並記載在文獻中。
《黃帝內經》雖稱是皇帝所寫,其實是由多位學者經過長時間匯集而成的作品,它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是由《素問》及《靈樞》兩書合成,《素問》於春秋戰國未期完成,而《靈樞》成書於公元 2年,又在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修改。《內經》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基礎,內容非常廣泛,除了醫學,亦闡述道德、哲學及宗教。其主題滲透、貫穿道家思想、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各方面。《內經》仍是最廣泛參考的文獻之一,現今許多學者仍以《內經》的豐富內容為啟迪。
《黃帝內經‧素問》
記載了皇帝與醫事顧問岐伯的對話,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主要闡述解剖學、生理學、治療方法及養生學等。文章描述人體有五臟(肝、心、脾、肺、腎)屬陰的,有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屬陽的,書中描述的三焦並非現代認識的實質臟腑,而是集有消化、心臟、呼吸及泌尿功能的一個功能統稱。另外亦提出氣與經絡兩個重要概念,氣是一種能量,運行在體內十二經絡當中,把經絡和氣的運行與水相比較。
《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至第九篇
第一
|
上古天真論篇
|
第二
|
四氣調神大論篇
|
第三
|
生氣通天論篇
|
第四
|
金匱真言論篇
|
第五
|
陰陽應象大論篇
|
第六
|
陰陽離合篇
|
第七
|
陰陽別論篇
|
第八
|
靈蘭秘典論篇
|
第九
|
六節藏象論篇
|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篇至第十八篇
第十
|
五藏生成篇
|
第十一
|
五藏別論篇
|
第十二
|
異法方宜論篇
|
第十三
|
移精變氣論篇
|
第十四
|
湯液醪醴論篇
|
第十五
|
玉版論要篇
|
第十六
|
診要經終論篇
|
第十七
|
脈要精微論篇
|
第十八
|
平人氣象論篇
|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九篇至第二十七篇
第十九
|
玉機真藏論篇
|
第二十
|
三部九候論篇
|
第二十一
|
經脈別論篇
|
第二十二
|
藏氣法時論篇
|
第二十三
|
宣明五氣篇
|
第二十四
|
血氣形志篇
|
第二十五
|
寶命全形論篇
|
第二十六
|
八正神明論篇
|
第二十七
|
離合真邪論篇
|
《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十八篇至第三十六篇
第二十八
|
通評虛實論篇
|
第二十九
|
太陰陽明論篇
|
第三十
|
陽明脈解篇
|
第三十一
|
熱論篇
|
第三十二
|
刺熱論篇
|
第三十三
|
評熱病論篇
|
第三十四
|
逆調論篇
|
第三十五
|
瘧論篇
|
第三十六
|
刺瘧篇
|
《黃帝內經.素問》第三十七篇至第四十五篇
第三十七
|
氣厥論篇
|
第三十八
|
欬論篇
|
第三十九
|
舉痛論篇
|
第四十
|
腹中論篇
|
第四十一
|
刺腰痛論篇
|
第四十二
|
風論篇
|
第四十三
|
痺論篇
|
第四十四
|
痿論篇
|
第四十五
|
厥論篇
|
《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六篇至第五十四篇
第四十六
|
病能論篇
|
第四十七
|
奇病論篇
|
第四十八
|
大奇論篇
|
第四十九
|
脈解篇
|
第五十
|
刺要論篇
|
第五十一
|
刺齊論篇
|
第五十二
|
刺禁論篇
|
第五十三
|
刺志論篇
|
第五十四
|
鍼解篇
|
《黃帝內經.素問》第五十五篇至第六十三篇
第五十五
|
長刺節論篇
|
第五十六
|
皮部論篇
|
第五十七
|
經絡論篇
|
第五十八
|
氣穴論篇
|
第五十九
|
氣府論篇
|
第六十
|
骨空論篇
|
第六十一
|
水熱穴論篇
|
第六十二
|
調經論篇
|
第六十三
|
繆刺論篇
|
《黃帝內經.素問》第六十四篇至第七十二篇
第六十四
|
四時刺逆從論篇
|
第六十五
|
標本病傳論篇
|
第六十六
|
天元紀大論篇
|
第六十七
|
五運行大論篇
|
第六十八
|
六微旨大論篇
|
第六十九
|
氣交變大論篇
|
第七十
|
五常致大論篇
|
第七十一
|
六元正紀大論篇
|
第七十二
|
《黃帝內經.素問》第七十三篇至第八十一篇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至真要大論篇
|
第七十五
|
著至教論篇
| |
第七十六
|
示從容論
|
第七十七
|
疏五過論篇
|
第七十八
|
徵四失論篇
|
第七十九
|
陰陽類論篇
|
第八十
|
方盛衰論篇
|
第八十一
|
解精微論篇
|
《黃帝內經‧靈樞》
內容包括鍼灸療法,還有脈診法。鍼療法是以細針刺激、補瀉身體俞穴的阻塞。艾灸療法是以艾葉製成的灸柱灼燙皮膚。兩種方法所施行的身體部位相同,可互相配合使用。中醫的脈診法是診斷疾病的基礎及重要的手法之一,通過按脈部位,了解相關臟器的盈虧虛實而定其功能狀態。
《黃帝內經.靈樞》第一篇至第九篇
第一
| 九鍼十二原篇 |
第二
| 本輸篇 |
第三
| 小鍼解篇 |
第四
| 邪氣藏府病形篇 |
第五
| 根結篇 |
第六
| 壽夭剛柔篇 |
第七
| 官鍼篇 |
第八
| 本神篇 |
第九
| 終始篇 |
《黃帝內經.靈樞》第十篇至第十八篇
第十
| 經脈篇 |
第十一
| 經別篇 |
第十二
| 經水篇 |
第十三
| 經筋篇 |
第十四
| 骨度篇 |
第十五
| 五十營篇 |
第十六
| 營氣篇 |
第十七
| 脈度篇 |
第十八
| 營衛生會篇 |
《黃帝內經.靈樞》第十九篇至第二十七篇
第十九
| 四時氣篇 |
第二十
| 五邪篇 |
第二十一
| 寒熱病篇 |
第二十二
| 癩狂病篇 |
第二十三
| 熱病篇 |
第二十四
| 厥病篇 |
第二十五
| 病本篇 |
第二十六
| 雜病篇 |
第二十七
| 周痺篇 |
《黃帝內經.靈樞》第二十八篇至第三十六篇
第二十八
| 口問篇 |
第二十九
| 師傳篇 |
第三十
| 決氣篇 |
第三十一
| 腸胃篇 |
第三十二
| 平人絕穀篇 |
第三十三
| 海論篇 |
第三十四
| 五亂篇 |
第三十五
| 脹論篇 |
第三十六
| 五癃津液別篇 |
《黃帝內經.靈樞》第三十七篇至第四十五篇
第三十七
| 五閱五使篇 |
第三十八
| 逆順肥瘦篇 |
第三十九
| 血絡論篇 |
第四十
| 陰陽清濁篇 |
第四十一
| 陰陽繫日月篇 |
第四十二
| 病傳篇 |
第四十三
| 淫邪發夢篇 |
第四十四
|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
第四十五
| 外揣篇 |
《黃帝內經.靈樞》第四十六篇至第五十四篇
第四十六
| 五變篇 |
第四十七
| 本藏篇 |
第四十八
| 禁服篇 |
第四十九
| 五色篇 |
第五十
| 論勇篇 |
第五十一
| 背腧篇 |
第五十二
| 衛氣篇 |
第五十三
| 論痛篇 |
第五十四
| 天年篇 |
《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五篇至第六十三篇
第五十五
| 逆順篇 |
第五十六
| 五味篇 |
第五十七
| 水脹篇 |
第五十八
| 賊風篇 |
第五十九
| 衛氣失常篇 |
第六十
| 玉版篇 |
第六十一
| 五禁篇 |
第六十二
| 動輸篇 |
第六十三
| 五味論篇 |
《黃帝內經.靈樞》第六十四篇至第七十二篇
第六十四
| 陰陽二十五人篇 |
第六十五
| 五音五味篇 |
第六十六
| 百病始生篇 |
第六十七
| 行鍼篇 |
第六十八
| 上膈篇 |
第六十九
| 憂恚無言篇 |
第七十
| 寒熱篇 |
第七十一
| 邪客篇 |
第七十二
| 通天篇 |
《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三篇至第八十一篇
第七十三
| 官能篇 |
第七十四
| 論疾診尺篇 |
第七十五
| 刺節真邪篇 |
第七十六
| 衛氣行篇 |
第七十七
| 九宮八風篇 |
第七十八
| 九鍼論篇 |
第七十九
| 歲露論篇 |
第八十
| 大惑論篇 |
第八十一
| 癰疽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