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天台小止觀1


天台小止觀
隋 智者法師著 淨蓮法師注疏
目錄
原序…………………………………………………………p.1
「校訂本」刊行序…………………………………………p.3
釋名…………………………………………………………p.7
造論者………………………………………………………p.7
本文
具緣 第一…………………………………………………p.7
一、持戒清淨………………………………………………p.9
(一)上品持戒………………………………………p.9
(二)中品持戒………………………………………p.10
(三)下品持戒………………………………………p.10
(四)懺罪法…………………………………………p10
二、衣食具足………………………………………………p.12
(一)衣法……………………………………………p.12
1、上根衣……………………………………p.12
2、中根衣……………………………………p.12
3、下根衣……………………………………p.12
(二)食法……………………………………………p.13
1、上根食……………………………………p.13
2、中根食……………………………………p.13
3、下根食……………………………………p.13
4、下下根食…………………………………p.13
三、閑居靜處………………………………………………p.13
(一)上根人的閑居靜處……………………………p.14
(二)中根人的閑居靜處……………………………p.14
(三)下根人的閑居靜處……………………………p.14
四、息諸緣務………………………………………………p.14
(一)息生活緣務……………………………………p.14
(二)息人間緣務……………………………………p.14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p.14
(四)息學問緣務……………………………………p.14
五、近善知識………………………………………………p.14
(一)外護善知識……………………………………p.15
(二)同行善知識……………………………………p.15
(三)教授善知識……………………………………p.15
呵欲 第二…………………………………………………p.15
一、呵色欲…………………………………………………p.15
二、呵聲欲…………………………………………………p.16
1
三、呵香欲…………………………………………………p.16
四、呵味欲…………………………………………………p.17
五、呵觸欲…………………………………………………p.17
棄蓋 第三…………………………………………………p.18
一、棄「貪欲」蓋…………………………………………p.18
二、棄「瞋恚」蓋…………………………………………p.19
三、棄「睡眠」蓋…………………………………………p.20
四、棄「掉悔」蓋…………………………………………p.21
五、棄「疑」蓋……………………………………………p.22
調和 第四…………………………………………………p.25
一、調飲食…………………………………………………p.25
二、調睡眠…………………………………………………p.26
三、入定時調身……………………………………………p.27
四、入定時調息……………………………………………p.27
五、入定時調心……………………………………………p.28
六、住定時調三事…………………………………………p.29
七、出定時調三事…………………………………………p.30
方便行 第五………………………………………………p.31
一、欲………………………………………………………p.31
二、精進……………………………………………………p.32
三、念………………………………………………………p.32
四、巧慧……………………………………………………p.32
五、一心……………………………………………………p.32
正修行 第六………………………………………………p.32
一、坐中修…………………………………………………p.32
(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p.33
1、止有三種…………………………………p.33
(1)繫緣守境止…………………………p.34
(2)制心止………………………………p.34
(3)體真止………………………………p.34
2、觀有二種…………………………………p.35
(1)對治觀………………………………p.35
(2)正觀…………………………………p.38
(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p.38
(三)隨便宜修止觀…………………………………p.38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p.38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p.39
二、歷緣對境修……………………………………………p.40
(一)歷緣修止觀……………………………………p.40
1、行…………………………………………p.40
2、住…………………………………………p.41
3、坐…………………………………………p.41
4、臥…………………………………………p.42
5、作…………………………………………p.43
2
6、言語………………………………………p.43
(二)對境修止觀……………………………………p.44
1、眼對色……………………………………p.44
2、耳對聲……………………………………p.44
3、鼻對香……………………………………p.45
4、舌對味……………………………………p.45
5、身對觸……………………………………p.46
6、意對法……………………………………p.46
善根發相 第七……………………………………………p.47
一、外善根發相……………………………………………p.47
二、內善根發相……………………………………………p.47
(一)正明善根發相…………………………………p.48
1、息道善根發相……………………………p.48
2、不淨觀善根發相…………………………p.48
3、慈心觀善根發相…………………………p.49
4、觀因緣善根發相…………………………p.49
5、念佛善根發相……………………………p.50
(二)分別真偽………………………………………p.50
1、明邪偽相…………………………………p.51
2、辨真正相…………………………………p.51
(三)明用止觀長養善根……………………………p.52
覺知魔事 第八……………………………………………p.52
一、精魅鬼…………………………………………………p.52
二、堆惕鬼…………………………………………………p.53
三、魔羅鬼…………………………………………………p.54
治病患 第九………………………………………………p.57
一、明病發相………………………………………………p.57
(一)四大增損病……………………………………p.57
(二)從五臟生病……………………………………p.58
二、明治病方法……………………………………………p.58
(一)用止治病………………………………………p.59
(二)用觀治病………………………………………p.59
證果 第十…………………………………………………p.62

天台小止觀
原序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官瓦寺說,弟子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禪波羅蜜』是。三曰:不定止觀,即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出,有一卷,今『六妙門』是。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鍼出。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曰「止觀」、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靜」,皆同出而異名也。若夫窮萬法之源底,考諸佛之修證,莫若止觀。天台大師靈山親承,承止觀也。大蘇妙悟,悟止觀也。三昧所修,修止觀也。縱辯而說,說止觀也。故曰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則知台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捨止觀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議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奈何叔世寡薄,馳走聲利,或膠固於名相,或混淆於闇證,其書雖存,而止觀之道,蔑聞於世,得不為之痛心疾首哉!今以此書命工鏤板,將使聞者、見者,皆植大乘緣種,況有修、有證者,則其利尚可量耶!予因對校,乃為序云。
宋紹聖二年(一零九五)仲秋朔餘杭郡釋元照序。
原序的部分,主要是簡單介紹天台四部止觀的內容。 第一部是圓頓止觀,由於是最大的一部止觀,所以也稱為摩訶止觀,摩訶就是大的意思,這是天台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寺時所宣講的,由章安大師記錄,內容分為十卷。 第二部是漸次止觀,為什麼稱為漸次止觀呢?就是從淺入深,很有次第的介紹如何修習止觀的所有內容,這是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時所說的,由弟子法慎記錄為三十卷,再經章安大師治定為十卷,就是現今的禪波羅蜜。 第三部是不定止觀,由於它深淺不定、能大能小,所以稱為不定止觀,是陳朝的尚書令毛喜,恭請智者大師於金陵瓦官寺宣說的,共有一卷,就是現今的六妙門。 第四部止觀,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小止觀。這部小止觀是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說出的呢?原來是智者大師為他俗家兄長陳鍼所說的。他的哥哥當時為中軍參將,在四十歲那一年,遇到張果老,這位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一見面就說:「啊!看你的相貌,陽壽已盡,一個月內必死無疑。」他哥哥一聽嚇了個半死,趕快回去找弟弟商量:「怎麼辦?張果老說我活不過一個月。」智者大師回答:「嗯!沒關係,我教你止觀法門。」這就是小止觀的來由,原本是為他哥哥延長壽命而說的。他的哥哥很聽話,就按照小止觀的內容認真地修習,結果一個月之後不但沒死,而且還活得很建康。到了第二年再碰到張果老的時候,張果老嚇了一跳,很驚訝地問:「你到
原序 1
底是吃了什麼長生不死的藥,才可以活到現在的?」他就回答說:「我有一個弟弟,他告訴我修習止觀,我只是按照他教的方法不斷練習,才可以活到現在的。」張果老聽了不禁讚歎地說:「佛法真是不可思議,居然有這種長生不死的妙藥,真可謂希有。」 這部小止觀,雖然稱之為小,而實際上它卻是整個大部止觀(摩訶止觀、圓頓止觀)的梗概、入道的樞機。它既可以稱為「止觀」,也可以稱為「定慧」,可以叫做「寂照」,也可稱為「明靜」,指的都是止觀,只是有不同的名稱罷了。若要窮究萬法的根源,考證諸佛的修證,沒有比研究止觀更恰當的了。天台大師所親承的教法是止觀,他的師父(慧思大師)所妙悟的境界也是止觀,天台所有三昧所修的內容還是止觀,縱橫論辯所說的仍是止觀。所謂的止觀,只不過是說出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而已。因此,天台的教觀雖然繁雜,若歸納其要旨,也不出止觀的範圍。若是捨棄了止觀,就不足以說明整個天台的修道;也沒有資格來議論天台的教法。所以,凡是想入佛道的修行人,不能夠不學習止觀;學習止觀的人,也不能不修習止觀。 怎奈現在的世間人,不但福報短少,而且智慧淺薄,大多馳走於名利之間,能夠入門修行的人不多,能夠悟入、實證的更少,不是困在止觀的名相當中,就是混淆於闇證而不自知,致使止觀的書雖然還存在世間,而止觀之道卻無聞於世,又怎不令人痛心疾首呢? 如今將此書重新出版,希望聽到、或是見到這部止觀的人,能夠種下大乘因緣的種子,若是能進一步修證止觀,所得的利益,當然就更沒有辦法衡量了。我因為校對此書,所以寫下了這篇序文。 時為宋朝紹聖二年(一零九五)仲秋朔,餘杭郡釋元照。
原序 2
「校訂本」刊行序
我國歷代流傳的『天台小止觀』,具多種異本,致使內容參差不齊,近人日本學者關口真大博士,從歷代異本較訂、考證,成為最整然而完善的「定本『天台小止觀』」,誠對佛學界貢獻不少!
我國歷代所流傳的『天臺小止觀』,由於有多種不同的版本,致使內容參差不齊,近代的日本學者關口大博士,從歷代不同的版本中,經過校訂、考證,而成為最完整的一部天台小止觀,對整個佛教界的貢獻真可謂不小。
所謂『天台小止觀』,屬初學坐禪,必須研究的工具書,內容平易而簡單,被稱為天台實踐門的入門書。
『天台小止觀』這部書,是屬於初學坐禪,必須要研究的工具書,內容非常平實、容易而又簡單,因此被稱為天台實踐門的入門書。
本來,智者大師(五三八~五九七),昔日於金陵八年(五六八~五七五)間的弘法中,對於指導實踐坐禪修持法,乃從『大智度論』有關禪學部門,及印度所傳來的坐禪實踐法,蒐集組織,成為『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後來,為初學者們,方便易於學習起見,遂令其高足慧(淨)辯法師,從該書的第二、三、四卷中,略出概要,就是本書(『小止觀』)。又本書問世的另一緣由是:智者大師為其兄陳鍼的健康延壽而說。內容分為十章,即第一具緣、第二呵欲、第三棄蓋、第四調和、第五方便、第六正修、第七善發、第八覺魔、第九治病、第十證果的次第,如有興趣學習坐禪,本書乃屬非研究不可的基本教材,故本書自古以來,就被中國佛學界所重視!
智者大師(五三八~五九七),過去在金陵八年(五六八~五七五)的弘法中, 本來指導坐禪修所用的修持法門,是依據大智度論有關禪學的部分、以及印度所傳來的坐禪實踐法,這樣蒐集、組織,而成的『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內容。 後來,為了初學者們的方便學習起見,就令他的高足慧(淨)辯法師,從該書的第二、三、四卷中,簡略地舉出概要,就是現在的這部小止觀。 而本書能問世的另外一個緣由,是智者大師為他兄長陳鍼的健康,希望能延長其壽命而說的。 小止觀的內容分為十章,第一具緣、第二呵欲、第三棄蓋、第四調和、第五方便、第六正修,由此可見,從第一至第五是前方便,到了第六才開始正式修止觀。我們現在修習止觀,如果覺得有障礙的話,很可能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現在研讀這本書,可以順便檢查看看,這二十五個前方便,是不是都已經具備了呢?在正式修習止觀時,由於無量劫以來,含藏在第八識的善根種子突然爆發,所以接下
校訂本刊行序 3 來第七就介紹善根發相。如果能夠好好的精進修行,魔宮便因此震動,魔王就會率領他的魔子魔孫障礙修行人,這時修行人會遇到那些魔障?遇到時又該如何處理?在第八覺魔中都有詳細的說明。在修習止觀的過程中,也難免四大、五臟會發生病患,該如何對治?這就是第九治病中所說的內容。等到一切的魔障都清淨了,一切的病患也都對治了,就可以證果,所以第十是證果。這本小止觀,看來雖然很簡潔,可是卻非常的重要,對於有興趣學習坐禪的行者來說,是屬非研究不可的基本教材,本書自古以來,也一直被中國佛學界所重視。
在唐朝時代,華嚴宗賢首法藏(六四三~七一二)大師,就引用本書於解釋『大乘起信論記』(參照:大正四四~二八三~四)。又淨土宗善導(六一三~六八一)大師的『觀經疏定善義』,也依『小止觀』而解釋坐禪法。還有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在其著『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律宗鑑真大師的上足法進律師著『沙彌十戒並威儀經疏』;及韓國元曉大師的『起信論疏』都引用『小止觀』不少!又後唐圭峰宗密(七八零~八四零)大師的『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竟將『小止觀』的大部分抄襲應用,即其卷第十八,分為『道場法事七門』、『禮懺法八門』、『坐禪法八門』,將『小止觀』的「呵欲」、「棄蓋」、「具緣」等納入於「道場法事七門」中;又將『小止觀』的「調和」、「近方便」、「辯魔」、「治病」、「正修」、「善根發」、「證相」,攝入於「坐禪法門」中(參照:卍續經(一二八~三六一)。且圭峰大師的『圓覺經大疏』(卍續經一四~一七五後A)也引用『小止觀』的半數以上。
在唐朝的時候,華嚴宗的賢守法藏大師,就引用本書來解釋『大乘起信論記』。淨土宗的善導大師,在寫『觀經疏定善義』的時候,也依『小止觀』來解釋坐禪的方法。還有禪宗的四祖道信大師在著『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的時候;律宗鑑真大師的上足法進律師在著『沙彌十戒並威儀經疏』的時候;以及韓國元曉大師寫『起信論疏』的時候,都引用了『小止觀』不少的篇幅。到了後唐圭峰宗密大師,竟然也在寫『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的時候,將『小止觀』的大部分抄襲應用,在卷第十八的『道場法事七門』、『禮懺法八門』、『坐禪法八門』中,就把『小止觀』的「呵欲」、「棄蓋」、「具緣」等,都納入於「道場法事七門」當中;也把『小止觀』的「調和」、「近方便」、「辯魔」、「治病」、「正修」、「善根發」、「證相」,攝入在「坐禪法門」當中。而且,圭峰大師的『圓覺經大疏』也引用了『小止觀』將近半數以上。
更有華嚴長水子璿(?~一零三零)法師,在其著『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十九(大正四四~三九八),即以『小止觀』的全卷十章中的
校訂本刊行序 4
概要,盡予於引用。由此,華嚴、禪宗、律宗、淨土宗的大德,對於『小止觀』的重視可知!尤其韓國、日本等地更甚!
更有華嚴長水子璿法師,在著作『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十九時,把『小止觀』全卷十章中的概要完全引用。由此可知,無論華嚴宗、禪宗、律宗、還是淨土宗的這些大德,對於『小止觀』都非常重視,尤其是韓國、日本等地更是重視這本書!
且我國的道家(參照『道藏』六八九、雲笈七籤五九以下)載:「王真人氣訣」;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神仙絕殼食氣法」等,及呼吸調息法,都和『小止觀』中的「二十五方便」相似。尤其道教修煉中心的「存三守一」、「觀身守一」,更是受『小止觀』的影響不少!
再說我國的道家,如「王真人氣訣」、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神仙絕殼食氣法」等,以及呼吸調息法,都和『小止觀』中的「二十五方便」非常相似。尤其是道教修煉中心的「存三守一」、「觀身守一」,更是受到『小止觀』的影響不少!
上述,中國的各宗派,或他教徒及外國佛教徒,都對『小止觀』極表好感!但我國天台宗徒,卻少有人去研究,如宋元照(一零四八~一一一六)大師,在『小止觀』序文說:「……台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捨止觀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議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其書雖存,而止觀之道,蔑聞於世,得不為之痛心疾首哉!」殊為可惜!
以上所述,說明中國的各宗派、其他教徒、以及外國佛教徒,都對『小止觀』極表好感!反倒是我國天台宗的徒眾們,很少有人去研究它,這就難怪宋元照大師,要在『小止觀』序文上說:「……台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捨止觀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議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其書雖存,而止觀之道,蔑聞於世,得不為之痛心疾首哉!」實在是可惜!
但近代的歐美人士,卻對止觀實踐的坐禪法,極表重視,既於西紀一八七零年,就有『小止觀』的上卷英譯問世。又一九五一年,更有法文『小止觀』的全譯,在巴黎出版。還有德文『小止觀』的全譯本,保存於西德魯魯大學擬出版。又一九七二年,日人岡倉天心,將英文『小止觀』的全譯稿,寄存於美國波斯頓美術館。據云:現已有英文『小止觀』的全卷單行本,在市面上出現,這可以說是「天台止觀學」,弘揚世界的好現象!
到了近代,反而有一些歐美人士,對於止觀實踐的坐禪法極表重視,他們在一八七零年就已經有『小止觀』的上卷英譯本問世。一九五一年更有法文『小止觀』的全譯,在巴黎出版。還有德文『小止觀』的全譯本,保存在西德的魯魯大學正擬定出版。一九七二年,日人岡
校訂本刊行序 5
倉天心,將英文『小止觀』的全譯稿,寄存在美國波斯頓美術館。據說:現在已經有英文『小止觀』的全卷單行本,在市面上出現,這可以說是「天台止觀學」,弘揚世界的好現象!
今秋,恭逢智者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八十年紀念;並能將『小止觀』的校定本印行流通,欣喜而謹寫數語以資紀念!
今年秋天,恭逢智者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八十年紀念;在此能將『小止觀』的校定本印行流通,心中感到欣喜萬分,僅寫下數語,聊表紀念。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慧嶽敬寫於碧潭澹雲精舍。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慧嶽敬寫於碧潭澹雲精舍。 校訂本刊行序 6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校定本)
首先介紹總題。「止觀」,梵語叫做「禪那」,翻成「靜慮」。「靜」,是指修止、修定;「慮」是指修觀、修慧。因此修習止觀,就是修習定慧。「法」,是法則,說明所有坐禪時應該注意的法則。「要」,是要道、關鍵。而這個法則,是修行的要道,是超越煩惱、生死,證菩提、涅槃的關鍵。
天台智顗大師所說 慧辯記。
本書是天台智顗大師所說,由慧辯記錄而成。
諸惡莫作 眾善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這四句話可說是整個修行的次第。從斷除一切惡,到修習一切善,最後連善也不執著,這才是真正的佛教。
夫泥洹真法,人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即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大正九~八A)。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兩輪,鳥之二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云:「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愚狂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故經云:「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於佛性」。此而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因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旨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要證入涅槃的法門雖然很多,但是最直接、最緊要的,就是止觀二法。為什麼?因為止是降伏煩惱的開始,而最終的斷煩惱則要靠觀。止是滋養心識最佳的資糧(修止後的寧靜,等於在滋養我們的心識),而觀是策發神通、慧解的妙術。止是禪定最殊勝的來源,而觀是智慧最主要的憑藉。一個修行人如果成就了定慧二法,就同時具足自利利他的一切法了。正如法華經中所說:「佛自己就是安住在這個止觀不二的大乘法當中,以自證的定慧力來莊嚴自己,也以這個法來度眾生。」(定力指福德莊嚴,慧力指智慧莊嚴,所以「定慧力莊嚴」。) 定慧二法,就像車的兩輪、鳥的兩翼,缺一不可。若是偏修的話,就會墮入顛倒的邪見當中。所以經中說:「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的人,稱為愚癡(修定不修慧,得的只是枯定、枯木禪而已);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的人,稱為狂慧(沒有定力攝持的慧,只是狂慧)。」愚癡和狂慧的過失雖有不同,但因邪見而輪轉三界的結果,卻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不能均等來修的話,就等於違背了止觀不二、定慧等持
具緣第一 7
的圓具之道,又怎能快速地證得佛果呢? 又如經中說:「聲聞小乘的人,由於偏於定力,因此不能見佛性;十住位的菩薩,又偏於智慧,雖然已見佛性,卻不能完全明了;只有諸佛如來定慧力均等,才能徹底明了佛性而成就佛果。」 由以上說明,我們知道止觀是通往涅槃最重要入門,是修行人成就菩提最殊勝的道路,也是眾德(福智二德)圓滿的旨歸,無上佛果的正體。(止觀圓滿的時候,就證得佛果,就等於佛果的本身,所以叫正體)。」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矇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若心稱言旨於一眗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若虛搆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財寶,於己何益者哉。

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就知道,止觀法門並非淺顯。它是一本接引初學者的好書,可以開啟童蒙,而進入修道。別看它說起來容易,修起來卻很困難,更何況是詳論它的深廣微妙呢?如今,只能簡略地說明十個內容,來啟示初發心的修行人,使他能夠明瞭,登上正道的階梯,進入涅槃的次第。 尋求佛道的修行人,應當慚愧止觀的難成,不可鄙視本書文章的淺近。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和這本書的內容相應,相信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所證得的智德、斷德(修觀能夠有智德,修止能夠有斷德,所以智德和斷德是修習止觀的成果),將不可稱量;所獲得的神通、智慧,更是變化莫測。但如果我們只是按照文章表面的言辭,一味地分別名相,不肯真實懇切地修持,那就只是空延歲月,不會有任何的取證,就像貧窮人數他人的財寶,對自己又有什麼助益呢?
具緣第一。呵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方便行第五。正修行第六。善根發第七。覺知魔事第八。治病患第九。證果第十。
本書的十個內容,首先是具緣第一,就是修習止觀必須具備的因緣條件;第二是呵五欲,就是呵責色聲香味觸這五欲,使修行人不受外境的影響;第三是棄蓋,就是棄除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這五蓋,使內障不起;第四是調和,即外調飲食、睡眠,內調身、息、心;第五是行五法,行欲、念、進、慧、一心這五法,使所修的一切法門都能成就。以上五者,是修止觀的前方便;第六是正修止觀;第七是善根發,在修習止觀的過程當中,會有一些善根開發的情況發生;第八是覺魔事,就是要知道一切魔事的內容;第九是治病患,病是障道因緣,所以要知道如何對治病患;等到一切魔、一切病都去除之後,就能夠證果,所以第十是證果。
具緣第一 8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坐禪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行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於無漏之聖果也。
現在略舉這十個內容,來說明修習止觀的方法,這些內容對於初學止觀的人來說,是非常急切而且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善解其意,而依之修行的話,就能非常安心,且可避免一切的障難發生,等到我們開發禪定而生起智慧時,就能證得無漏的聖果了。
具緣 第一
云何名緣?所謂行者,欲修止觀,必須具足五緣。五緣者: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三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
什麼是緣?就是修行人在修習止觀之前,必須先具足五緣。所謂的五緣;第一是持戒清淨;第二是衣食具足;第三是要閑居靜處;第四是息諸緣務;第五是得善知識,這五緣具足的話,就可以開始著手修止觀了。
第一:夫欲修止觀,必須持戒清淨。如經中說(遺教經˙大正一二~一一一一A):「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此丘,應持淨戒」。云何名持戒清淨相,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
一、持戒清淨。 要修止觀之前,必須先持戒清淨。遺教經中說:「因為持戒能夠生出各種禪定,以及解脫的智慧,所以比丘應該發心來持清淨的戒律」。 同樣的持戒,卻有上品持戒、中品持戒、下品持戒的差別。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大比丘,及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一)上品持戒。 上品持戒的人,在沒有學佛以前,從未造過五逆重罪,到遇見善知識,教導受持三歸五戒之後,就成為佛弟子。若有緣出家,先受沙彌十戒,再受具足戒,成為大比丘或比丘尼。自從受戒以來,能清淨護戒不犯,就是上品持戒的人。像這樣持戒清淨的修行人,修習止觀必定證得佛法,就好像一件非常白淨的衣服,要染上什麼顏色都可以,沒有絲毫的障礙。
二者:若人得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有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雖有垢膩,若能洗淨,染亦可著。 具緣第一 9
(二)中品持戒。 中品持戒的人,在受戒以後,雖然不會犯下重戒,但對於輕戒,卻是多有毀損。現在因為修定,如果能如法懺悔,也算持戒清淨,也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就好像衣服雖然髒了,如果能夠清洗乾淨,還是可以染上各種不同的顏色。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若依小乘教門,則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故經云:(大正二一~七二零)「佛法之中,有二種健兒,一者:性自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夫欲懺悔,必須具足十法。何等為十: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九者常念十方佛、十者觀罪性無生。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浴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華,投三寶前,如法修行,一二三七日,至七七日,或一月至三月,乃至經於年歲,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相方止。
(三)下品持戒。 下品持戒的人,在受戒以後,因為不能堅持護戒,所以不但犯了重罪,連輕的也犯了。若是依據小乘的戒律,殺盜淫妄這四重罪是不通懺悔的,可是依大乘的菩薩戒來說,還是可以通過懺悔而滅除。所以經中說:「佛法之中,有二種健兒;一種是本來就不會造業的人;另一種是造了以後,可以馬上懺悔的人。」 至於懺悔,則必須具足十個條件,才算圓滿。那十個條件呢? 第一是要相信因果。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業一定受報,這樣就不會心存僥倖而造業不斷。 第二是生起大怖畏的心。由於相信因果,所以一想到惡因必定感惡果,就會生起大怖畏的心。 第三是深感慚愧。如果相信因果,又對惡果生起大恐怖,就會深感慚愧而覺得應該懺悔。 第四是尋求滅罪的方法。既然應該懺悔,就當尋求一個懺罪的方法來如理懺除。在大乘經典當中,說明了許多懺罪的方法。 第五是發露先罪。過去已經造的叫做先罪,已經造的就要發露懺悔,如果一味地覆蓋自己的罪,只會讓罪性增加,這樣不斷串習的結果,要改習氣就越來越困難,所以發露先罪,是說明不再覆藏自己的過失。 第六是斷相續心。如果我們發露懺悔後,依然再造,就不能真正斷惡,所以接下來還要斷相續心。所謂斷相續心,就是發誓不要再造了。 第七是發起護法的心。就是生起護持佛法的心,希望佛法能夠久
具緣第一 10
住世間。如何讓佛法久住世間呢?當然自己要先護戒,護戒才是真正的護持佛法。 第八是發大誓願,度脫眾生。就是發四弘誓願,希望能度盡一切眾生。 第九是常念十方佛。就是要時常憶念十方佛。念佛能夠成佛,也能滅罪。 第十是觀罪性無生。觀這個罪的自性也是空的。為什麼罪的自性也是空的呢?因為它是因緣所生。凡是因緣所生,自性都是空的;雖說自性是空,可它還是有作用,所以在受報的時候我們還會覺得苦。如果在受苦的當下,我們知道苦是由業來,而業是由心造,但觀心卻了不可得,既然觀心了不可得,故由心所造的業也不可得,因此一切業本來無生,這就是觀罪性無生的道理。 前面九個屬於事懺,第十個屬於理懺,必須理事圓融,才是真懺悔。 具足前面所說的十個條件之後,就正式作懺悔。首先莊嚴道場,將自身洗浴清淨,穿上潔淨的衣服,燒上一切好香,供養種種微妙寶花,在三寶面前,如法修行。這樣經過一日乃至七日;或者二個七、三個七、四個七、五個七、乃至七個七;或者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乃至一年。如此專心懺悔,一直到取得滅罪之相為止。
云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復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影,因是漸漸證得,諸禪境界,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生,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從是以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洗淨,猶可染著。
怎麼知道重罪已經消滅了呢?如果在至心懺悔時,覺得自己身心輕安、快樂,得種種祥瑞的好夢;或見佛放種種光明等靈瑞奇異之相;或覺善心開發;或在坐中,自覺身體如雲如影般的空淨(這是證得欲界定的相狀),從此以後,漸漸證得未到地定,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或者豁然開朗、解悟心生,過去不明瞭的種種名相,現在都能明瞭,隨所聽聞的經典,也可以馬上知道它的義趣所在。從此以後,心中時常生起法喜,不再有憂慮或悔恨的情況發生,這時就知道因為破戒而障道的罪業已經消滅。 自此以後,只要堅持不犯,還是可以稱為持戒清淨,也同樣可以獲得禪定,就像是衣服髒了、破了,只要洗乾淨,補一補,還是可以染上各種顏色的。
復次: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雖不別依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
具緣第一 11
方佛。若出禪時,即便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羅清淨,禪定開發。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禪定,餘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定三昧,自然現前。
另外一個比較簡單的懺悔的方法,是有人犯了重罪,恐怕障礙禪定不能可開發,雖然沒有依照經典中所說的懺罪方法去懺除,但只要生起深深的慚愧心,先在三寶前,至誠發露先前所作的罪業,斷相續心,發誓以後絕不再造;然後端身正坐,觀罪性本空,念十方佛;從禪定出之後,還要誠心修供養、燒香、禮拜、懺悔,誦戒,以及讀誦大乘經典,這樣修習,障道的重罪也能逐漸消除,等到持戒清淨之後,禪定自然就會開發。所以妙勝定經中說:「若是有人犯下重罪,心生怖畏,就當端身正坐,觀罪性本空,來除滅這些重罪,除了這個禪定的方法以外,其餘的都無法真正的滅除。」因此,懺罪之人應當找個空閑的處所,好好攝心打坐,出定之後,還要多多讀誦大乘經典,這樣修習,一切的重罪都會消滅,種種禪定三昧自然現前。
第二:衣食具足者,今明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葉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外之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二、衣食具足。 具緣的第二個條件是衣食具足。 (一)衣法。 衣法方面,也有上根、中根、下根的差別。 1、上根衣。 如果是一個人在深山裡面修行,不需要別人供養的,我們稱為上根衣。如雪山大士(釋迦牟尼佛)當時在雪山苦行六年,只要一件鹿皮衣,或草編的衣服遮蔽身體就足夠了。因為不再遊行人間與大眾接觸,同時也已成就耐寒的能力,所以能夠行上根衣。 2、中根衣。 就像釋尊的弟子迦葉,常受頭陀法,只要三衣就夠了,不需要再多。 3、下根衣。 有些地方比較寒冷,三衣是不夠的,加上耐寒力也還沒成就,所以如來允許三衣以外,還可以再多準備一點,但是必須「說淨」。所謂說淨,就是把這件衣服供養給三寶大眾,請三寶大眾慈悲納受,既然已經供養給大眾了,就不再是屬於自己,而是大眾所賜給的。雖說

具緣第一 12
以這種方式可以多蓄衣服,可是仍須知量知足。如果過於貪求而積聚難捨的話,心還是容易被擾亂,而妨礙道業。
次「食法」有四種: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藥菓蔬菜,隨得資身。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名聖種。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四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為淨(青)目女說。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四者:於僧中結淨食。有此等食,名食緣具足。如若無此等緣,則心不安,於道有妨。
(三)食法。 食法方面有四種。 1、上根食。 第一種是屬於上根利智的菩薩,居住在山巖石窟、水邊林下,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只靠隨手取得的藥草、松果、野菜就可以活命了,完全不需要別人的供養,稱為上根食。 2、中根食。 第二種中根食,是常行頭陀,就是托缽受乞食法。這種乞食法能破除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由於能生出聖道,所以稱為聖種。所謂四種邪命:第一「下口食」,就是口向下,如耕田種地等;第二「仰口食」、就是口朝上,如仰觀天相等;第三「維口食」,是想種種辧法維持生計,趨炎附勢、結交權貴等;第四「方口食」,是遊走四方,如為人卜卦、算命、治病、看相等。出家比丘,應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故應遠離這四種邪命。有關邪命之相,正如舍利弗為青目女所說(大智度論)。 3、下根食。 第三種下根食,是住阿蘭若處,由檀越送食。 4、下下根食。 第四種下下根食,是在叢林、僧眾中供齋,以比一缽飯,供養十方三寶,以及佈施大鵬鳥、曠野鬼神,然後進食。由於已經供養、佈施出去,所以也算淨食。如果有了前面所說的條件,就稱為食緣具足。若是沒有這些食物的來源,心就不能安穩,對於道業也會有所妨礙。
第三:閑居靜處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此有三處,可修禪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於聚落,極近三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三者:遠白衣舍處,清淨伽藍之中,皆名閑居靜處。
三、閑居靜處 具緣的第三條件是閑居靜處,就是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來修止觀。沒有很多事情要忙叫做閑;遠離憒鬧叫做靜。也有三個地方可以修禪定:
具緣第一 13
(一)上根人的閑居靜處。 第一個是深山絕人之處,因為衣食不需靠別人的供養,所以就可以住在人煙絕跡的深山裡,這是屬於上根人的閑居靜處。 (二)中根人的閑居靜處。 第二個是行頭陀的阿蘭若處,就是離聚落大約三里的地方,主要是為了托缽的方便,同時也聽不到村落的雞鳴、狗吠、以及放牛、牧羊的聲音,如此才好靜下心來打坐,這是屬於中根人的閒居靜處。 (三)下根人的閑居靜處。 第三個是遠離白衣舍處,就是遠離在家眾住的地方,而住在清淨的伽蘭(叢林寺院)之中,這是屬於下根人的閑居靜處。
第四:息諸緣務,中有四意:一、息生活緣務,不作有為事業。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識,斷絕人事往還。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四、息諸緣務。 具緣的第四個條件是息諸緣務,這其中包括四種緣務: (一)息生活緣務。 第一種是止息一切生活上的緣務,就是不從事士農工商等任何治生的緣務。 (二)息人間緣務。 第二種是止息一切生人間的緣務,就是不再去攀緣大眾,包括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上的來往。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 第三種是止息一切巧技術緣務,就是不再去作任何的工匠技術;或者幫人家看病、開藥方;或者從事一些巫術、畫符、念咒等療病的事情;或者幫人卜卦、看相、以及書寫、算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 第四種是止息一切學問緣務,就是世間的學問,不論是讀誦、聽聞、還是學習,都要暫時放下。 以上所說,就是息諸緣務的內容,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呢?主要是因為緣務過多的話,修道之事就會被廢棄,心也雜亂難以收攝,這樣又如何修習止觀呢?
第五:近善知識,善知識有三種:一者、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勤發,不相擾亂。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略明五緣具足)

具緣第一 14
五、近善知識。 具緣的第五個條件是親近善知識,一般來說,善知識有三種: (一)外護善知識。 第一種是外護善知識,就是能夠護持你,讓你安心修止觀的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必須已經有修止觀的經驗,而如今來護持你,他不但要經營供養你一切生活上的所需,而且同時要保護你,不受別人的擾亂,使你能屏息諸緣,安心地修止觀。 (二)同行善知識。 第二種是同行善知識,就是大家在一起共同修習止觀法門,彼此互相切磋、鼓勵、勤發,而不互相擾亂。 (三)教授善知識。 第三種是教授善知識,就是教導我們修習止觀的善知識,他能以調伏內外身心種種方便的禪定法門,開示教導我們,使我們獲得止觀的大利益。
呵欲 第二
所言「呵欲」者,即是呵責五欲也。夫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呵責。五欲者:即是世間色聲香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之,是名呵欲。
五緣具足了之後,第二就要進入「呵欲」的階段。呵欲,是使外境不入的意思,外境指的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六塵,不讓它擾動我們的心。 所謂「呵欲」,就是呵責五欲。在我們想要開始坐禪,修習止觀時,必須先呵責世間的色聲香味觸這五欲。為什麼呢?因為它經常欺騙凡夫的心,使我們心生愛著。如果能夠深深了知它的過患,不要親近它,就稱為呵欲。 那麼,又該如何呵責五欲呢?
一、呵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高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即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大正二五~一八一B),以色染故,身入敵國,獨在媱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大正二七~三一四B),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色過罪,如摩呵衍中廣說。
一、呵色欲。 色欲的範圍很廣,無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只要是形色容貌長得端莊,譬如修長的眼睛、彎彎的眉毛、紅紅的嘴唇、白白的牙齒等,都會引發我們對色欲的貪愛,這是對有情來說。至於無情之物,如世
呵欲第二 15
間的金剛、寶石、珍珠、瑪瑙、琉璃、水晶等寶物,它們所散發出的青、黃、赤、白、紅、紫、藍、綠等種種妙色及世間寶物,也經常讓我們迷失在它的五光十色當中。但不論是有情還是無情,對於貪戀美色的愚癡眾生來說,都是只要見到,就馬上產生愛著,當然為了得到他,就不免造下種種的惡業了。譬如頻婆娑羅王,因為貪著美色,而甘冒生命的危險,身入敵國,獨自處在婬女阿梵婆羅的房中;又如優填王,也因為五百仙人貪染女色的緣故,而截斷了他們的手足。像這一類的例子,就知道色欲害人的罪過有多麼深了,這些在大智度論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二、呵聲欲者:所謂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讚頌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佰仙人,雪山中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二、呵聲欲。 一切包括箜篌(古絃樂器,似瑟而較小,古為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古箏、笛子,絲(弦樂器)、竹(管樂器)、金(鐘)、石(磬)等樂器所發出的音聲(此乃無情之聲);以及由男女所發出的歌詠、讚頌等音聲(此乃有情之聲),都會令凡夫聽了立即產生染著,因而造下種種的惡業。譬如五百位仙人,在雪山中修定,當他們聽到甄陀羅女(欲界天的樂神)的歌聲時,立即喪失禪定、心醉狂亂。這個例子就是告訴我們,音聲對禪定所造成的過患,所以應該呵責聲欲。
三、呵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發動)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花池邊,聞花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三、呵香欲。 一切包括男女的身香(這種身香,有的是擦了香水,有的是自然散發的香氣,如古代香妃。另外曾有一位比丘尼,因為誦經的功德,口中常生蘭花香氣;也有一位老比丘,因誦法華經,而滿身發出旃檀香氣,這些都是宿世善因所感得的果報);世間飲食所發出的馨香;以及一切的薰香(如沉香,檀香,精油、香水等),凡夫愚癡不知道香的自性也是空的,一聞到這些香氣就心生愛著,引發種種煩惱。譬如有一位比丘在蓮花池邊散步,清風徐來,陣陣蓮花香味沁入心肺,不禁心生愛著。這時池神就現身苛責他說:「你怎麼可以偷我的香氣?」恰巧此時有一位在家人闖入池中,不但拔走池中的蓮花,還踏壞了整座蓮池,可是池神卻吭也不吭一聲。比丘不服氣,就責問池神說:「為什麼這位在家人拔走了蓮花,又破壞了蓮池,你卻沒有責備他;我只是聞了一下香氣,就受你嚴厲的苛責?」池神回答比丘:「在
呵欲第二 16
家人已是滿身的罪惡,就是再多造一些,也好比黑衣點墨,看不出任何的痕跡;而你是清淨的比丘,平時嚴持戒律,精進用功,就像一塊白玉,沒有任何的瑕疵,只要有一點染污就清晰可見。我是不忍心見到你因為貪著香氣,而又落入輪迴長劫受苦,才好心訶責你的。」由此可見,貪著香氣,會使我們含藏在第八識的煩惱種子都起現行。所以修行人應當了知香的過患而遠離它。
四、呵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於命終後,即生酪中,受於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四、呵味欲。 不管是苦的、酸的、甜的、辣的、鹹的、淡的等種種飲食和美食佳肴,都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而造下殘害生命不善業。譬如有一位沙彌,因為生前喜愛酪味,命終之後就生在乳酪當中當一隻小蟲。有一天僧眾在分酪的時候,他的老師(已證阿羅漢)就說:「小心一點,慢慢來,不要傷到我的愛酪沙彌!」大眾都很驚奇地猜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老師就開示說:「這位沙彌,因為生前染著酪味,所以死後受於蟲身。」由此可知,味欲也會令人心生愛染而墮落惡道,所以應當遠離。
五、呵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如獨角仙人(大正三~七二六B)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婬女騎項。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五、呵觸欲。 不論是男女身體柔軟細滑的感受;或者是寒時喜溫熱時喜涼的感覺;以及其他種種好的觸感,都會使愚癡的眾生,沉沒其中而造下嚴重障道的惡業。正如獨角仙人,因為貪著觸欲而喪失神通,讓婬女騎在他的頸子上。這個障道的例子,就是要提醒修行人,了知觸欲的過患,而發願遠離。
問曰:云何呵五欲?答曰:呵欲之法,如摩訶衍(『大智度論』)中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
有人問:「應當如何呵責五欲呢?」回答說:「呵責五欲的方法,應當如大智度論中所說的:『可悲呀!一切眾生經常被五欲所惱害,卻仍然窮追不捨!』」。
此五欲者,得之無厭,噁心轉劇,如火益薪,其炎轉熾,五欲無益,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須臾。是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此後世,受無量苦。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為五欲奴僕。坐此弊欲,墮
呵欲第二 17
有三途。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當急遠之!如禪經中偈說(大正一五~三三六BC):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塚 唐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間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禪定 是名行頭陀
這個五欲使人貪得無厭,愛染只會愈來愈強烈,就像猛火中再加木材,只會愈燒愈旺;五欲對我們來說並沒有絲毫的助益,就像狗啃骨頭,一點滋味都沒有;五欲只會讓我們增加紛爭,就像一群鳥在爭食一塊肉一樣;五欲對人的傷害,就像逆風拿著火把,只會燒傷自己;五欲的害人就像踩到毒蛇一樣,隨時會讓我們喪命;五欲並不是真寶存在,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五欲不可持久,像電光石火,剎那即逝。愚癡的眾生不知,仍然貪著五欲,到死都不棄捨,致使生生世世在輪迴當中,受無量的苦;五欲之法,和餓鬼、畜生、天人同有,這些眾生常被五欲所驅使,可說是五欲的奴僕。我們若是還耽著在這粗敝的五欲當中,就只有墮三途的份了(地獄是火途,畜生是血途,餓鬼是刀途)。如今既然要修習禪定,就不能再被五欲所蒙蔽,應該視為最大的敵人,盡可能地快速遠離。 正如禪經中的偈頌所說: 「我們為什麼會輪迴不斷,就是因為貪著五欲、嗜好五味的緣故。這就好比終其一生養個冤塚,還帶進墳墓,只是白受種種辛苦罷了。我們的身體就像臭穢的死屍一樣,九孔也常流不淨,如果我們還是愚疑地貪戀色身,就跟廁所裡的蛆,在糞坑裡鑽進鑽出樂不可支,並沒有什麼差別。凡是有智慧的修行人,應該觀身不淨,以去除對五欲之樂的貪染。如果能做到無欲無求無牽掛,這是真正的涅槃。正如諸佛所告誡我們的,內收攝六根,外不攀緣六境,一心一意數息修禪定,這就是真正行頭陀的人。
棄蓋 第三
呵五欲,是讓外境不入,棄五蓋,是使內心不起。為什麼要棄五蓋呢?因為面對外塵境界,雖然可以做到不受影響,但如果我們的內心還充滿貪瞋癡的話,也一樣會障礙禪定,所以必須要棄五蓋。
所言「棄蓋者」,謂棄五蓋也。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所謂的「棄蓋」就是棄除五蓋。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第一、棄「貪欲蓋」者,前說外五塵中生五欲,今約內意根生欲。
棄蓋第三 18
所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慾火,而不燒諸善法。復次: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如除欲蓋偈說(大正二五~一八三C ): 入道慚愧人 持鉢福眾生 云何縱塵欲 沉沒於五情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能捨之 得深禪定樂 即不為所欺
一、棄「貪欲蓋」。 前面的「呵五欲」,是面對外在五塵境界時,所引發的欲望;現在的「棄五蓋」,是指內在意根所生起的欲望。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妄念、煩惱不斷的話,善心的種子就沒有辦法生起現行,既然察覺到了妄念、煩惱會覆蓋、污染我們的心,就應該棄捨它。為什麼呢?因為就像術婆伽(當時印度的一位婬女),當她婬欲心發的時候,尚且能夠燒身,更何況我們內心所生起的貪欲之火,那有不燒盡一切善法的?再說,貪欲重的人,是沒有辦法修道的。為什麼呢?因為貪欲是一切煩惱、擾亂的住處;而菩提道是清淨、安穩的住處。一個是污穢,一個是清淨;一個是生死,一個是涅槃。如果我們內心執著欲望的話,根本沒有辦法接近道。就像除欲蓋偈中所說的: 「凡是具足慚愧的修行人,就該持鉢去造福、利益眾生,怎麼能夠放縱於五欲六塵,讓自己沉沒在五根的享受當中?既然已經捨下五欲之樂,就該棄之而不顧,為什麼還繼續窮追不捨?這種情況,不就像已經吐出的東西,再把它吞回去一樣的愚癡嗎?五欲之樂,在追求的時候很苦,得到的時候也苦(時時處在怖畏當中),失去的時候更苦(滿懷熱惱),所以幾乎沒有剎那的安樂可言。五欲的過患,既然如此的嚴重,我們該如何把它棄捨呢?就是深得禪定之樂,那就不會再被它欺騙了。」
第二、棄「瞋恚蓋」者:瞋是失諸佛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是故行者,於坐禪時,思惟此人惱我,及惱我親,讚嘆我怨,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惱故生瞋,瞋故生恨,恨故生怨,怨故欲加報惱彼,瞋恚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大正二五~一六七A): 何物殺安穩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殺瞋則安穩 殺瞋則無憂 瞋為毒之根 瞋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當修慈忍,以除滅之,令人清淨。
棄蓋第三 19
二、棄「瞋恚蓋」。 瞋是失去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善法的根本,也是墮三惡道的因緣,是法樂的怨家,是善心的大賊,是種種惡口的府藏(種種惡口都從瞋恚起,所以稱為府藏)。如果修行人在打坐的時候,想到這個人曾經惱怒過,我曾經惱怒過我最親愛的人,或者讚歎我的怨敵,這就是現前的三惱。如果再加上過去的惱我、惱我親、讚歎我怨,和未來的惱我、惱我親、讚歎我怨,就一共是九惱。這九種惱怒,使我們生瞋;若是瞋心不能化解,就轉為憤恨;若是憤恨難消,就形成怨結;形成了怨結以後,就想到怎麼去報復他、傷害他、激怒他。這一連串瞋心的過程,蓋覆了我們的真心,使本自清淨的菩提自性無法開顯,這就是為什麼將瞋恚稱為蓋的原因。既然了解瞋恚的過患,就應當趕快把它棄捨,不要再讓它繼續增長。 正如同釋提婆那以偈頌問佛說:「什麼會殺害我們的安穩(安穩指涅槃)?什麼會殺害我們的無憂(無憂指菩提)?什麼是一切毒的根本?什麼可以吞滅一切善? 佛也以偈頌來回答:「是瞋恚殺害了我們的安穩,是瞋恚殺害了我們的無憂,瞋恚是一切毒的根本,瞋恚可以吞滅一切善。」 知道瞋恚嚴重的過患之後,就應當修慈忍來除滅它,這樣才能令我們被覆蓋的真心恢復清淨。
第三、棄「睡眠蓋」者:內心惛暗,名為睡。五情暗蔽,放恣肢節,委臥睡熟,名為眠。以是因緣,名為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如是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諸餘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佛諸菩薩,呵睡眠弟子偈曰(大正二五~一八四B): 汝起勿抱臭尸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 爾時云何安可眠 眠為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識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睡眠蓋,警覺無常,減損睡眠,令無惛覆。若惛覆心重,當用禪鎮,禪杖等卻之。
三、棄「睡眠蓋」。 內在的心識,陷入昏暗叫做睡;五根進入暗蔽,四肢關節隨意放縱睡熟叫做眠。由於在這種身心昏昧、不自在的情況之下,是無法修習止觀的,所以稱為睡眠蓋。睡眠蓋能破除今世真實之樂、後世生天之樂、以及涅槃究竟的安樂。這個惡法,是最不善的。為什麼呢?因
棄蓋第三 20
為其餘的四蓋,一生起就可以立刻察覺、馬上去除,而睡眠卻像小死亡一樣,使人渾然不覺,因此很難除滅。正如諸佛菩薩呵斥他喜歡睡覺的弟子的偈頌中所說的: 「趕快清醒吧!不要再抱著你那臭掉的死屍睡覺。這個臭掉的死屍,只是三十六種不淨物的聚合體,假立一個名稱叫做人而已。我們現在就像得了重病、身中毒箭的人,正聚集各種的痛苦,怎麼能夠安然入眠呢?也像犯人已被綁往刑場眼看災害就要臨頭又怎麼能夠安然入眠呢?煩惱賊一日不滅,禍害就一日不除,就像和毒蛇同居一室,也像臨陣在兩刃之間,這時你如何能安然入眠呢?睡眠使我們癡暗,什麼都看不見;睡眠每天都來欺騙我們,劫奪我們的精明;睡眠覆蓋了我們的真心,使我們不能分辨真實;睡眠有這麼大的過失,又怎麼能夠再安然入眠呢? 因此,我們應該儘量想辦法來呵責睡眠蓋,多思惟念死無常來減少睡眠,不要再被昏睡蓋覆我們的真心。如果昏睡的心還是很嚴重的話,就用禪鎮或禪杖卻除。
第四、棄「掉悔蓋」者:掉有三種,一身掉、二口掉、三心掉。身掉者: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口掉者: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語等。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心,如人攝心,猶不得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說(大正二五~一八四C):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鉢行乞食 云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大正二五~一八四C):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兩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則是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掉悔蓋,令心清淨,無有覆蓋。
四、棄「掉悔蓋」。 掉有三種:第一身掉;第二口掉;第三心掉。所謂身掉:就是身體喜歡東奔西走,專門從事一些閒雜的嬉戲、笑謔等事情,即使是很短的時間,也無法安靜地坐下來。所謂口掉:就是喜歡哼一些歌曲、跟人家爭論是非、從事沒有利益的談笑、或者說一些世俗的言語等。
棄蓋第三 21
所謂心掉:就是放縱我們的心情,恣意地攀緣六塵境界。有時思惟文學、藝術,或者世間的才能、技術;有時則胡思亂想,起一些惡念邪思等。掉這一法,專門破壞出家寂靜的心,心一散亂,道業就很難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