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天台小止觀3


(二)對境修止觀。 1、眼對色。 如何在眼見色時修止?修行人隨眼見種種色相時,了知它如空中華、水中月一般的不真實。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恚惱;若見非順非違之色,不起無明、亂想,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眼見色時修觀?修行人隨眼見順、違、非順非違之色時,了知其相本自空寂。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若是尋其根、塵、空、明等相貌,發覺它了不可得,也無法分別。雖然各無所見,也無分別,但卻是生起眼識的助緣。也就是說,必須根、塵、空、明等因緣和合,才能生出眼識。在生起眼識的因緣當中,還必須要有意識,才能分別種種色相,而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是反觀這一念能見色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這心念所發起能見的人(見者)、及見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 在這眼見色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聲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聞違情之聲,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云何聞聲中修觀?應作是念,隨有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於耳識,耳識生故,次生意識,強起分別,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聞。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修觀。耳聞聲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2、耳對聲。 如何在耳聞聲時修止?修行人隨耳聞種種聲相時,了知它如谷響一般的不真實。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若聞違情之聲,不起瞋心;若聞非順非違之聲,不起分別心,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耳聞聲時修觀?修行人隨耳聞聲時,了知其相空無所有。為什麼呢?因為根、塵和合而生起耳識。有了耳識,次生意識,有了意識之後,強起分別,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聞。但是反觀這一念能聞聲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這心念所發起能聞的人(聞者)、及聞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 正修行第六 44
在這耳聞聲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燄不實,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違情臭氣,不起瞋想,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云何聞香中修觀?應作是念,今所聞香,虛誑不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即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取香相,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聞香。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修觀。聞香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3、鼻對香。 如何在鼻嗅香時修止?修行人隨鼻嗅種種香相時,了知它如暘燄一般的不真實。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若聞違情臭氣,不起瞋想;若聞非順非違之香,不生亂念,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鼻嗅香時修觀?修行人隨鼻嗅順、違、非順非違之香時,了知其所聞之香虛誑不實。為什麼呢?因為是根、塵相合而生起鼻識。有了鼻識,次生意識,有了意識之後,強取香相,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聞香。但是反觀這一念能嗅香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這心念所發起能嗅的人(嗅者)、及嗅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 在這鼻嗅香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舌受味時修止者:隨所受味,即知如夢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憶想,是名修止。云何名舌受味時修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內外六味,性無分別,因內舌根,舌根本無知,和合生舌識,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舌受味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4、舌對味。 如何在舌受味時修止?修行人隨舌受種種味相時,了知它如夢中得味一般的不真實。若得順情美味時,不起貪著;若得違情惡味時,不起瞋心;若得非順非違之味時,不起分別憶想,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舌受味時修觀?修行人隨舌受味時,了知其所受之味實不可得。為什麼呢?因為舌根在受酸、甜、苦、辣、鹹、淡等六種滋味時,本來無分別,是在因緣和合,生起意識之後,強取味相,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是反觀這一念能受味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這心念所發起能受味的人(受味者)、及味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
正修行第六 45
在這舌受味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如影幻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若受違情苦觸,不起瞋惱,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云何身受觸時修觀?應作是念,冷、煖、澀、滑、輕、重等,名之為觸。頭等六分,四大和合,名之為身。觸性虛假,身亦不實,誰能受觸,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為受觸。即當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身受觸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5、身對觸。 如何在身受觸時修止?修行人隨身所受種種覺觸時,了知它如影一般的幻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時,不起貪著;若受違情苦觸時,不起瞋惱;若受非順非違之觸時,不起憶想分別,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身受觸時修觀?修行人隨身受種種觸時,作以下的觀察:冷、煖、澀、滑、輕、重等,稱之為觸;頭、身、兩手、兩腳等六分,是四大和合的,稱之為身。但是反觀觸的自性虛假、四大假合之身也不實,那麼是誰在受觸呢?所謂的身識,只是因緣和合而有,次生意識,才能憶想分別苦樂等相,這叫做受觸。這時反觀這一念能觸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當知由心念所起受觸的人(受觸者)、及觸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 在這身受觸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約坐禪中明。修止觀相,五番之意,是中應廣分別,今不重辨。
6、意對法。 如何在意知法中修止觀,前面五種坐中修止觀的內容當中,已有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再重複分辨。
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道。如大品經中(大正二五~四零二C):「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身服僧伽梨,視眴一心,出入禪定,當知!是名菩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修行人如果能在行、住、坐、臥等六種事緣當中;以及見、聞、覺、知等六根相對的六塵境界上,時時修習止觀,就是真修大乘的人。如大品般若經中所說:「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穿衣吃飯、揚眉瞬目之間,皆安住在禪定之中,當知此人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因為實在不可多得的緣故。」
正修行第六 46
復次:若人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上最勝,無與等者。如釋論中偈說(大正二五~一六一A):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惡 澹泊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蓐 斯樂非安穩 求利無厭足 納衣行乞食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觀知諸法實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無倫匹
若能於一切處中修行大乘,就是世間最尊貴、最殊勝的人,再沒有人能和他相等。正如大智度論的偈頌中所說:「空閒安坐林樹之間,寂靜安然息滅諸惡,內心澹泊一心清淨,這種快樂不是天樂所能比擬。世間之人追求名利,講求好衣好床蓐,那裡知道這種快樂並非真正的安穩,因為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出家人穿著布納衣沿街乞食,無論動靜都在禪定之中,常以智慧的眼目,觀察了知諸法的實相,故能視一切法平等,而寂然不為一切境界所動。這樣的修行人,在三界之中,是無人能與他相比的。」
善根發相 第七
今明善根發相,則有二種不同。
由於善巧修習前面所說的止觀,所以經常會發動宿世的善根,修行人應當一一分辨清楚,才不致因為認識不清而誤入邪道或退失道心。 一般來說,有二種不同的善根發相。
一者、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寶及讀誦聽學等,諸善根發相。此是外事,與魔相濫,今不分別。
一、外善根發相。 如果在修習止觀時,突然發起一種喜歡布施、持戒、孝順父母、恭敬尊長、供養三寶,讀誦經論、聽經學教的心,就是所謂的外善根發相。這些善根的開發,是由於宿世曾經薰習過布施、持戒、孝順父母……等善根,而現在由內心中開發,和用功修行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說它是外善根發相。外,是屬於外表事相的意思。這種情況,如果不是正修,很容易和魔境相混淆,相關的內容,在此並不作分別。
二者、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禪法門,善根開發也。即為三意:一正明善根發相、二分別真偽、三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二、內善根發相。 這是由於修習止觀的緣故,而開發宿世修習禪定的善根。其中內容分三:一、正明善根發相;二分別真偽;三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善根發相第七 47
第一、云何名內善根發相?有五種善根,發相不同:一、息道善根發相;二、不淨觀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四、觀因緣善根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
(一)正明善根發相。 什麼是內善根發相呢?這裡有五種善根發相的不同:一是息道善根發相;二是不淨觀善根發相;三是慈心善根發相;四是觀因緣善根發相;五是念佛善根發相。
一、云何息道善根發相?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不起,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於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於此定中,都不見身心相貌,於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不得,不退不失,即於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八觸者:所謂覺身,痛痒冷煖,輕重澀滑等。當觸發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淨,不可為喻!是為數息根本禪定善根發相。
1、息道善根發相。 什麼是息道善根發相呢?由於善修止觀的緣故,調身、息、心適當,因此妄念不起,自覺其心由粗住、細住而漸漸入欲界定、未到地等定,這時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在此定中,不見身心相貌,如此經過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息漸微弱、不退不失,就在定中,忽然感覺身心運動而發動八觸。所謂的八觸,就是身體有痛、癢、冷、煖、輕、重、澀、滑等八種感覺。當八觸發動時,應當了知是身中四大調整的一種過程,就不會以為是魔境現前而退失道心。當八觸發過之時,身心頓覺寂然安定、清明愉悅、快樂清淨,這種覺受,實在很難用言語來形容。這就是數息根本禪定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或於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麻麥穀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
或者行人在欲界未到地定當中,忽然覺得鼻中的氣息,不但經由鼻中出入,也從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中同時出入。心眼能清楚看見身內的三十六物,就像打開倉庫能看見麻、麥、穀、豆等一樣的清楚分明。這時不禁心中驚訝、喜悅、寂靜、輕安、快樂。這就是隨息特勝善根發相。
二、不淨觀善根發相:行者若於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為九想善根發相。

2、不淨觀善根發相。 修行人在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虛然寂靜,忽然見到男、女死亡,死後身體由腫脹、青淤、爛壞,血塗、膿爛、蟲噉、散壞、見白骨交
善根發相第七 48
錯狼藉,心中頓時悲喜交加、倍感厭惡,不再貪愛男女身分(屬外貪)。這就是九想善根發相。
或於初禪定之中,忽然見內身外身不淨,膖脹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見是事已,定心安穩,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捨止觀發相。
或者在靜定當中,忽然見到自身、他身的不淨相。或見膖脹狼藉;或見自身白骨,從頭到腳節節相拄。見到這些境相後,定心安穩,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再執著人、我之相(屬內外貪)。這就是背捨善根發相。
或於定心中,見於內身及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房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為大不淨善根發相。
或者在定心當中,見到自身、他身、以及一切的飛禽走獸、衣服飲食、房舍山林,都是充滿不淨的(屬徧一切處貪),這是大不淨善根發相。
三、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眾生,或緣親人,得樂之相故,即發深禪定,得內心清淨,悅樂不可為喻!中人(非親)怨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從禪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顏色常和,是為慈心善根發相。悲、喜、捨等善根發相,類此可知。
3、慈心善根發相。 修行人在欲界未到地定中,有時突然發起慈念眾生的心,或緣親人得樂之相而發深禪定,這時內心的清淨、喜悅,實在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其他或緣中人(非親非怨)、怨敵、乃至十方五道眾生得樂之相的情況都是相同。出禪定之後,內心充滿喜悅快樂,不論見到任何眾生,神情都是柔和慈善的。這就慈心善根發相。其他如悲、喜、舍等善根發相,也可模擬得知。
四、因緣現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邪執,得定安穩,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是為因緣觀善根發相。
4、因緣善根發相。 修行人因為修止觀證得欲界未到地定,有時在身心靜定當中,忽然心生覺悟。這時推尋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三世十二因緣的關係,發覺它只是三世相續因緣和合而有,若要尋求人、我則了不可得。這時自然破除以為有我、有人的邪見;也能離斷、常兩邊(三世遷謝故不常,三世相續故不斷,過去破常、未來破斷、現在雙破斷常)。由於得定安穩,所以能開發智慧、心生法喜。從此不再緣念世間的事,也不再分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事。這就是因緣觀善根發相。
善根發相第七 49
五、念佛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敬愛心生,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穩,無諸惡想,從禪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5、念佛善根發相。 修行人因為修止觀證得欲界未到地定,有時在身心空寂當中,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應身佛)的不可思議;所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脫等法(報身佛)的不可思議;還有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法身佛)的不可思議。在憶念這些無量功德不可思議的同時,心生敬愛、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穩,沒有一切的雜心惡想。出禪定之後,自覺身體輕安便利、功德巍巍,同時也為眾人所敬愛。這就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澄靜,或得發無常、苦、無我、不淨、世間可厭患、食不淨、死、斷、離、盡想、念佛、法、僧、戒、捨、天、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空、無相、無作、六度波羅蜜、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別。故經云(大正一二~一一一一A):「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除了以上所說五種內善根發相以外,也可能在身心澄淨當中,得「無常、苦、無我、不淨、世間可厭患、食不淨、死、斷、離、盡想」十想的善根發相:或「念佛、法、僧、戒、捨
、天」六念的善根發相:或「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善根發相;或「空、無相、無作」三三昧的善根法相;或六度波羅蜜、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的善根發相,這其中的內容,應該詳細作分別。所以經中說:「只要做到制心一處,是沒有一件事不能成辦的。」
第二、分別真偽者,即有二意:一明邪偽相、二辨真正相。 (二)分別真偽。 內善根發相的第二部分,是分別真偽。內容有二:一、明邪偽相;二、辨真正相。
云何名邪偽相?行者!若發如上諸禪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手紛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身如被縛,或時逶迤垂熟,或時煎寒,或時壯熱,或時時見種種諸異境界,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念外,散亂諸雜難善事,或時歡喜躁動,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身毛皆驚豎,或時大樂昏醉,如是等種種邪法,與禪俱發,名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愛著此,即與九十五種鬼神之法相應,多好失心顛狂,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勢力,
善根發相第七 50
令發諸染,邪定邪智,辯才神通,惑動世人,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若坐時多行惡法,即墮地獄。
1、明邪偽相。 什麼是邪偽相?修行人如果在修止觀時,發了以上所說的善根相,伴隨著所發的相,或者身手搔動、或覺身重如有物鎮壓、或覺身輕欲飛、或覺身如被縛,有時精神不振、有時感覺酷寒、有時感覺燥熱、有時見到種種怪異的現象、有時其心昏暗覆蔽、有時心起惡念邪思、有時憶念諸亂雜事、有時心情歡喜躁動、有時心情憂愁悲思、有時突感惡觸身毛驚豎、有時突感喜觸大樂昏醉,只要有以上種種邪法,和禪一起發,就稱為邪偽,並不是真正的禪發相。這些邪定境界,修行人一旦愛著,就會和印度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每每令人失心顛狂。這些鬼神都有他心通,知道修行人的貪愛,所以就隨著他的愛著,來增加他的勢力,使他發邪定、邪智、辯才、神通。修行人不如,以為是好境界,於是心生貪著;凡夫愚癡,也不知是著魔,還誤認他已證得道果,對他更是信仰崇拜,完全心服口服的依之而行。那裡知道他的內心顛倒,只是專門行鬼法來惑亂世間。這個人命終之後,不但會墮在鬼神道中,而且永遠不能遇佛,如果生前多行殺、盜、婬、妄等種種惡法的,還會墮在地獄中。
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禪,有此諸邪偽相,當即卻之。云何卻之?若知虛誑,正心不受不著,即當謝滅,若不謝滅,應用正觀破之,即當滅矣。
若是修行人修止觀,遇到這些邪偽相時,應當立刻卻除,千萬不可貪著。如何卻除呢?了知這些邪定、邪慧、邪辯、邪通都是虛誑不實的,端正其心不受不著,這些境界就自然消滅。如果還是不消滅,就用正觀來破,最後一定能滅除。
二、次明正禪發相者:若於坐中,發諸禪時,無有如上所說諸邪法等,隨正禪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澹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發相。譬如:與惡人共事,恆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久逾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禪發之相,亦復如是。
2、辨真正相。
什麼是真正禪發相?如果在坐中善根發相的時候,並沒有上面所說的種種邪定境界,反而覺得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澹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慧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這些就是真正的禪發相。這
善根發相第七 51
種情況,就好比和惡人共事,總是互相觸惱;如果和善人共事,久而久之,反而愈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禪發之相的情形也是如此。
第三、明修止觀長養諸善根者:若於坐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云何修令增進?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則以觀修之!略云大意如此。
(三)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內善根發相的第三部分,是說明如何用止觀來長養善根。 修行人在坐中,開發內、外善根的時候,應當修止觀來使它增進。如何使它增進呢?就是適合修止的時候,就以止修之;適合修觀的時候,就以觀修之。至於止觀的內容,前面第六章中已經詳細介紹過,這裡就不再重復說明。
覺知魔事 第八
當修行人的功夫漸深,魔王就會乘機破壞他的道行,因此,對於所有魔事的內容,不得不加以覺知。
梵音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殺智慧命故。云何名魔事?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眾生,入涅槃為事。魔以破除眾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為事。若能安心正道,方知道高魔盛,故須善識魔事。但魔有四種: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前三種魔,皆是世之常事,今不分別。鬼神魔相,此事須知,今當略說:鬼神魔有三種:一精魅鬼、二堆惕鬼、三魔羅鬼。
所謂的魔,就是魔羅,秦譯殺者。為什麼稱為殺者?因為他會奪取修行人的功德法財、殺修行人的法身慧命。 為什麼稱為魔事?因為佛經常用功德、智慧來度脫眾生,專門以入涅槃為事;而魔卻常以破壞眾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為事。 修行人若能安心於正道,道高時,魔則愈盛,這時務必善於分辨魔事。一般來說,魔的種類有四:一是煩惱魔;二是陰入界魔;三是死魔;四是鬼神魔。前面三種,是屬於世聞常有的事,也是隨我們自心所生的,如果用正念遣除,大多能息滅,所以在這裡就不特別作分別。至於第四種鬼神魔,則必須詳加分別了知。 鬼神魔略說有三種:一是精魅鬼;二是堆惕鬼;三是魔羅鬼。
一、精魅者: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身相等,種種非一,以惱惑行者。此諸精魅,飲惱行者,各當其時而來,善須別識。若多於寅時來者,必是虎豹等,若多於卯時來者,必是兔麞鹿等;若多於辰時來者,必是龍鼈等;若多於巳時來者,必是蛇蟒等;若多於午時來者,必是馬驢駝等;若多於未時來者,必是羊等;若多於申時來者,必是猴玃等;若多於酉時來者,必
覺知魔事第八 52

是雞鳥等;若多於戌時來者,必是狗狼等;若多於亥時來者,必是豬豕等;若多於子時來者,必是鼠等;若多於丑時來者,必是牛犢等。行者若能善占則知!恆用此時來者,即是其獸精魅,呼其名字,而呵責之,即當謝滅。
一、精魅鬼。 是屬於十二時獸,能變化種種形相,或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的形貌;或作可愛、可怖的身相來惱亂、迷惑修行人。這一類的精魅,會按照一定的時辰前來,所以只要清楚知道十二時辰所屬的三十六獸,就能不受其干擾。 於寅時來的,必是狸、豹、虎。 於卯時來的,必是狐、兔、貉。 於辰時來的,必是龍、蛟、魚。 於巳時來的,必是鱔、鯉、蛇。 於午時來的,必是鹿、馬、麞。 於未時來的,必是羊、雁、鷹。 於申時來的,必是狄、猿、猴。 於酉時來的,必是鳥、雞、雉。 於戌時來的,必是狗、狼、豺。 於亥時來的,必是豕、貐、豬。 於子時來的,必是貓、鼠、伏翼。 於丑時來的,必是牛、蟹、鼈。 修行人在清楚分辨,每一個時辰所出現的精魅後,只要直接叫喚它的名字,再加以呵責,就會馬上消失。因為這些精魅,都害怕被別人識出其形、以及名字,所以一旦叫出它的名字就已經不敢前來,更何況是識得其形,當然就更不敢胡作非為了。
二、堆惕鬼者:亦作種種惱觸行人,或如蟲蝎,緣人顏面,鑽刺,或擊櫪人兩腋下,或乍抱持行人,或言說音聲喧鬧,及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者,應即覺知,一心閉眼,陰而罵之,作如是言:我今識汝!汝是此閻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臘吉支,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若出家人,應誦戒本,若在家人,應誦三皈、五戒、八戒等,鬼便卻行匍匐而去。如是等種種留難,惱人相貌,及餘斷之法,並如禪經中廣說。
二、堆惕鬼。 修行人在坐禪時,堆惕鬼也會時常作出種種惱亂行人的事。有時如蟲蝎(木中的蛀蟲),緣著人的頭面內外鑽刺;或者擊櫪人的兩腋下;有時突然抱住修行人;有時則言說啾啾音聲喧鬧;或者作種種不同的獸形來惱亂修行人。有以上這些情況發生時,應該立即提高警覺,一心專注,閉上眼睛呵斥他:「我知道你的名字!你是閻浮提中,
覺知魔事第八 53
專門食火嗅香偷臘吉支,因為邪見專門喜歡破戒的人,但我如今持戒清淨,所以一點都不怕你。」這時出家人應誦戒本;在家人應誦三皈、五戒、八戒等,堆惕鬼便會退卻匍匐離去。其他有關種種惱亂修行人的內容、及如何斷除的方法,禪波羅密經中有詳細的說明。
三、魔羅:擾亂行者,是魔多化作三種五塵境界相,來破人善心。一、作違情事,即是作可畏五塵,令人恐懼。二、作順情事,即是作可愛五塵,令人心生愛著。三、作非違非順事,即是作平等五塵,動亂行者。是故魔名殺者,亦名華箭,亦名五箭,射五情故。
三、魔羅。 魔羅擾亂修行人的方式,大多是化作三種五塵境界相,來破壞修行人的善心。一是作違情事:就是化作可怕的五塵境界相,令行人心生恐懼;二是作順情事:就是化作可愛的五塵境界相,令行人心生愛著;三是作非違非順情事:就是化作一般的五塵境界相,令行人心生動亂。所以,魔羅又稱為殺者(殺修行人的法身慧命)、也稱為華箭(如飛來的一朵花,其實是箭,能傷身命)、也名為五箭(專門射人的五根)。
在名色中作種種境界,惑亂行者,作順情色者: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著色中。作違情境界者:或作虎狼獅子、羅剎之形,種種可畏相,來怖行人。非違非順者:但作平常之形,動亂人心,令失禪定,故名為魔。或化作種種好惡音聲,或作種種香臭之氣,或作種種好惡之味,或作種種苦樂境界,來觸人身,皆是魔事。其相眾多,不可具說。
究竟魔羅是如何射人的五根呢?總的來說,就是在名色中,化作種種境界來惑亂修行人。別的來說,是化作以下三種境界:一是作順情境界:即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等可愛之境,令人心著色中;二是作違情境界:即化作虎狼獅子、羅剎夜叉等種種可畏的形相,來驚嚇修行人;三是作非違非順境界:只化作平常的事物,來動亂修行人的心,使他失去禪定,所以稱為魔。 或者化作種種好、惡的音聲;香、臭的氣味;好、惡的滋味;苦、樂的境界來觸人身。有以上所說的這些情況,當知都是魔事。除了這些以外,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魔事,在此無法一一舉例說明。
舉要言之!若作種種五塵,惱亂行人,令失善法,起諸煩惱,皆是魔軍。以能破壞平等佛法,令起貪欲憂愁,瞋恚睡眠等,諸障道法故。如經偈中說(大正二五~九九~一六九引用): 欲是汝初軍 憂愁為第二 飢渴第三軍 渴愛為第四 睡眠第五軍 怖畏為第六 疑悔第七軍 瞋恚為第八
覺知魔事第八 54
利養虛稱九 自高蔑人十 如是等軍眾 厭沒出家人 我以禪智力 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 度脫一切人
總而言之,只要是化作種種五塵境界,來惱亂修行人,使他失去善法、生起煩惱的,都稱為魔軍。它不但會破壞平等的佛法,還會令修行人生起貪欲、憂愁、瞋恚、睡眠等障道法。正是經中的偈頌所說: 貪欲是你第一個魔軍,憂愁則是第二個魔軍, 飢渴是你第三個魔軍,渴愛則是第四個魔軍, 睡眠是你第五個魔軍,怖畏則是第六個魔軍, 疑悔是你第七個魔軍,瞋恚則是第八個魔軍, 利養名稱第九個魔軍,貢高我慢第十個魔軍。 這些眾多邪惡的魔軍,專門誑惑沉沒出家人, 我以禪定智慧的力量,摧破降伏了這些魔軍, 就能成就無上的佛道,圓滿度脫一切的眾生。
行者!既能覺知魔事,即當卻之!卻法有二:一者、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誑,不憂不怖,亦不取捨,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二者、修觀卻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謝滅。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念,勿生恐懼,不惜軀命,正心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即佛法自當現前,魔境消滅。
知道了魔事的內容之後,當然更重要的是,該如何退卻它?退魔的方法有二種:一是修止來退卻:只要見到一切外來的惡境界,當下都要知道它是虛誑不實的。如此心中不生憂慮、不生恐怖、不生取著、不生棄捨、不生分別、不生計度,只是息心寂然,魔境界自然消滅。二是用觀來退卻:若是用止的方法,不能退卻種種魔境,就反觀這一念能見的心,究竟是在何處?四處徧尋不著,可見它並無處所。既然沒有能見的心,又怎麼會有所見的魔境界呢?既然沒有魔境界,又是誰被惱亂呢?如此觀後,魔境界很快就會滅去。 如果還是遲遲不去,就把心安住在正念當中,不起絲毫恐懼之想。觀察四大本空,五蘊非我,不再貪戀,愛惜自己的身命。如此正心不動,思惟魔境界的自性本空,佛境界的自性也空,在空性當中,無論是魔境界還是佛境界,都是平等一如的。沒有魔境界要捨,也沒有佛境界要取,安住在這不取不捨的平等法性中,魔境界自然消滅。
復次:若見魔境不謝,不須生憂,若見滅謝,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見有人坐禪,見魔化作虎狼來食行者;亦未曾見魔化作男女可為
覺知魔事第八 55
夫妻也。當知!皆是幻化,愚人不了,以生驚怖,及起貪著,因是心亂,失定發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無智受患,非魔所作。
實際上,見到魔境界不消失,不需要心生憂愁;見到魔境界消失,也不需要心喜悅。為什麼呢?因為並沒有一個真實的人在坐禪;也沒有真實的魔化作虎狼獅子來吃修行人;同樣地不曾看見有魔化作男女來做夫婦……,這些都是幻化不實的。只有愚癡、不了解它是虛妄的人,才會心生恐怖、貪著、失心、狂亂、以及喪失禪定。這都是自己缺乏智慧所造成的過患,並非魔所作。
復次:若諸魔境惱亂,或經年月不去,但當端心,正念堅固,不惜身命,莫懷憂懼,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默念誦之,存念三寶。若出禪時,亦當誦咒自防,懺悔慚愧,及誦波羅提木叉戒,邪不干正,久久自滅。魔事眾多,說不可盡,善須識之!是故初心行人,必須親近善知識,為有如此等難事故,是魔入人心時,能令人心神狂亂,或憂、或喜,因是成患,乃至致死,或時令得諸邪禪定,智慧神通陀羅尼,說法教化,人皆信伏,後則大壞人出世善事,及破壞正法。如是等諸異非一,不可說盡!今略示其要,為令行者,於坐禪中,不妄受諸魔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歸正,當觀諸法實相,善修止觀,是則無邪不破!故「釋論」云:除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說(大正二五~二一一A): 若分別憶想 即是魔羅網 不動不分別 是則為法印
如果種種魔境惱亂修行人,經年累月不去的話,除了端正其心,正念堅固、不惜身命、不懷憂懼之外,還需誦大乘方等經(楞嚴、維摩等經)以及治魔咒(楞嚴、大悲等咒)。若是在禪定中被魔惱亂,就立刻默念誦之,心中存念三寶;如果是出禪定後,也應誦咒來自我防護,加上深切地懺悔慚愧,以及誦一切戒。如此則邪不勝正,久久魔境自然消滅。魔事的內容實在很多,一時也說不盡,總而言之,修行人應該善於辨識才好。 初發心修習止觀的行人,最好親近善知識,因為善識是善於辨識魔事的人。否則當魔入心時,往往令人心神狂亂,呈現時憂、時喜的狀況,若日久成病,還會令人喪命。有時更令行者得邪定、邪智、神通、陀羅尼,能說法教化眾生,人人對他信仰折服,這樣的結果,不但破壞了出世間的善事,也同時毀壞了正法。
魔境界的相貌不一,種類也很繁多,在此只能簡略地舉出一些重要的例子,使修行人在坐禪中,不會妄受魔境界的干擾。最有效的方法是:若要遣邪歸正,就當觀一切諸法的實相,如此善巧地修習止觀,則無邪不破。正如「釋論」中所說:「除了諸法的實相以外,其餘的一切都是魔事。」也如偈頌中所說的:「若作分別憶想,就會墮入魔羅網中;如果能不動不分別,就是諸佛的法印。」 覺知魔事第八 56
治病患 第九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或時不能善調適,身、息、心三事,內外有所違犯,故有病發。夫坐禪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則動四百四病,是故若自行化他,應當善識病源,善知坐中內心,治病方法。若不知治病方法,一旦動病,非唯行道有障,亦則大命可憂。
修行人在修道時,或許原本四大有病,現在因為修觀,心息鼓擊,因此發動宿疾;或許在修止觀時,不善調適身、息、心三事,以致內外有所違犯而發病。若是善用其心,就能治癒四百四種病;但如果不善用心,反而會發動四百四種病。所以修行人若是自行化他,就應當善於辨識病發的來源,以及坐中如何治病的方法。否則一旦發起病來,不但修道會有障礙,性命更是堪慮。
今明治病法中,分為二意:一明病發相,二明治病方法。
如何治病的內容中分二:一是明病發相;二是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發相者,病發雖復多途,略出不過二種:一四大增損病、二從五臟生病。四大中病發者,若地大增者,則腫結沉重,身體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則痰癊脹滿,飲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則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氣鼻塞,大小便皆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風大增者,身體虛懸,戰掉、疼痛、肺悶、脹急、嘔吐、嘔逆氣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經云: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俱動。四大病發,各有相貌,當於坐時,及夢中察之。
一、 明病發相。 病發的種類雖然很多,但簡略來說不過二種:一是四大增損病;二是從五臟生病。
(一)四大增損病。 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所組成,如果一大有增減會生病。若是地大增於其他三大,就會身體腫結、沉重、枯瘠等,如是百一種病產生;若是水大增於其他三大,就會有痰癊脹滿,飲食不消,腹病下痢等,如是百一種病產生;若是火大增於其他三大,就會全身發熱,骨節酸痛、氣虛鼻塞、大小便不通等,如是百一種病產生;若是風大增盛,就會身體虛懸、戰掉、疼痛、肺悶、脹急、嘔吐、氣急,如是等百一種病產生。所以經中說:「一大不調,就有百一種病起;四大不調,就有四百四種病同時產生。」當四大病發時,各各都有它的相貌,應當在坐時及夢中詳細觀察,了解發病的根源,才知道用什麼方法對治。
次、明五臟生患之相,從心生患者,多身體寒熱,及頭痛口燥等,心主口故。從肺生患者,多身體脹滿,四肢煩疼,心悶鼻塞等,肺主
治病患第九 57

鼻故。從肝生患者,多無喜心、憂愁不樂,悲思瞋恚,頭痛眼闇等,肝主眼故。從脾生患者,身體頭面上,遊風徧身,痒悶疼痛,飲食失味等,脾主舌故。從腎生患者,或咽喉噎塞,腹脹耳聾等,腎主耳故。五臟生患眾多,各有其相貌,當於坐時,及夢中察之,自可得知。
(二)從五臟生病。 五臟生病的相貌:若從心生病,大多身體寒熱、頭痛及口乾舌燥等,因為心主口的緣故;若從肺生病,大多身體脹滿、四肢煩疼、心悶鼻塞等,因為肺主鼻的緣故;若從肝生病,大多無喜心、憂愁不樂、悲思瞋恚、頭痛眼闇等,因為肝主眼的緣故;若從脾生病,身體頭面上,遊風徧身、癢悶疼痛、飲食失味等,因為脾主舌的緣故;若從腎生病,大多咽喉噎塞、腹脹耳聾等,因為腎主耳的緣故。五臟生病的情況很多,各有各的相貌,應當在坐時及夢中觀察,自然可以得知。
如果四大五臟病患,因起非一,病相眾多,不可具說。行者!若欲修止觀法門,或有患生,應當善知因起。此二種病,通因內外發動,若外傷寒冷風熱,飲食不消,而病二處發者,當知!因外發動。若由用心不調,觀行違僻,或因定法發時,不知取與,而致此二處患生,此名因內發病相。
雖說四大、五臟生病的起因非一,病相也很複雜,實在很難說得完整。但是想要修習止觀法門的行者,在病發時,還是應當善知起因。四大、五臟生病的起因,有內外二種:若是外感風寒、濕熱、飲食不消化等,這就是外因發動,使得四大、五臟生病;如果是因為用心不調,觀行違僻、禪定發時不知取捨等,當知這就是內因發動,致使四大、五臟生病。
復次:有三種得病因緣不同,一者、四大五臟增損得病,具如前說。二者、鬼神所作故得病。三者、業報故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經久則病成,身羸治之則難愈。二、略明治病方法,既深知病源,因緣起發,當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舉要言之:不出止觀二種方便。
另外,還有三種不同得病的原因:一是因為四大五臟的增損得病;二是因為鬼神所作而得病;三是因為業報而得病。這三種病,如果一得到馬上對治,就很容易治癒,若是拖延不治,日子久了,身體會變得虛弱,就算治療也很難痊癒。
二、明治病的方法。 知道了病發的根源之後,就應該想方法來對治。治病的方法雖然很多,但是說到最重要、最有效的,不出止觀二種。
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師言:但安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報之王,譬如國王,有所至處,群賊迸散。次有師言: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
治病患第九 58
有對治。又有師言: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眾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病患,此由心識上緣,故令四大不調,若安心在下,四大即自然調適,眾病除矣。又有師言: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然者,由心憶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悅,眾病即差。故『淨名經』云(大正十四~五四五A):「何謂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息攀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種種說,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行人須知善修止法,能治眾患。
(一)用止治病。 如何用止來治病?有的法師說:只要把心思放在生病的地方,不向外馳散,就能治病。為什麼呢?因為心是一期果報之王,就像國王,無論走到那裡,群賊都會迸散。心如王,病如賊,心王止在病處,病賊自然就會消亡。 又有的法師說:臍下一寸,叫做憂陀那,就是丹田的地方,如果把心念放在丹田,久久不散,疾病也大多會好。 又有的法師說:經常把心念放在腳底,無論行住坐臥都這樣守著,就能治許多病。為什麼呢?因為生病的原因,大多是四大不調,而四大不調的原因,又是因為心念向上攀緣的緣故。如今將心念放在腳底,四大自然調適,眾病也就去除了。 又有的法師說: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空無所有、不執取病相、寂然安住,就能對治。為什麼呢?理由是因為心念憶想,鼓動四大,才會生病。而現在止息一切的心念,寂然和悅,當然病患就能痊癒。因此,『維摩經』中才說:「什麼是疾病的根本?就是攀緣心。如何止息攀緣心?只要做到心無所得,就能止息一切的攀緣。」 以上所說,是用止治病的方法,方法雖多,只要善修就能對治眾病。
次:明觀治病者,或師云: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等為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此六種息,一一皆於唇之中,想心方便,轉側而作。若於坐中,寒時應吹、熱時應呼。若以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熱,嘻以去痛,及以治風,呵以去煩,又以下氣,噓以散痰,又以消滿,呬以補勞。若治五臟,呼吹二氣,可以治心,噓以治肝,呵以治肺,嘻以治脾,呬以治腎。次有師言:若能善用觀想,運作十二種息,能治眾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燋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煖息、八冷息、九衝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對治之相: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燋息治腫滿,增長息治羸損,滅壞息治增盛,煖息治冷,冷息治熱,衝息治壅結不通,持息治戰動,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補息資補四大衰,善用此息,可以遍治眾患,用之失所,則更生眾患,推之可知。次有師言:
治病患第九 59
善用假想觀,能治眾病,如人患冷,想身中有火氣起,即能治冷。此如『雜阿含』中,治禪病秘法,七十二法中廣說。次有師言:但用止觀,檢析身四大中,病不可得,心中病亦不可得,眾病不治自差。如是等種種說,用觀治病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必有差理。當知!止觀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則無病不治也。但今時人,根機淺鈍,作此觀想,多不成就,故世不流傳。又不得於此更學氣術休糧,恐生異見。如金石草木之藥,能與病相應,亦可服餌。
(二)用觀治病。 如何用觀治病?有的法師說:用心觀想,以六種氣治病,就是用觀治病。那六種氣呢?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這六種息,都是在唇口之中,用心觀想,呼氣帶聲,綿密微細而出。 若在坐中:寒時應吹;熱時應呼。 若是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熱;嘻以去痛、及以治風;呵以去煩、又以下 氣;噓以散痰、又以消滿;呬以補勞。 若治五臟:呼吹二氣,可以治心;噓以治肝;呵以治肺;嘻以治脾;呬以治 腎。 又有法師說:如果能善用觀想,來運作十二種息,就能治眾病。那十二種息呢?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燋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煖息;八冷息;九衝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這十二種息,都是從心觀想而生。現在就簡略地說明十二息所對治的病。 1、上息:治沉重。 2、下息:治虛懸。 3、滿息:治枯瘠。 4、燋息:治腫滿。 5、增長息:治羸損。 6、滅壞息:治增盛。 7、煖息:治冷。 8、冷息:治熱。 9、衝息:治壅結不通。 10、持息:治戰動。 11、和息:通治四大不和。 12、補息:資補四大衰。 若能善用這十二種息,可以治癒一切的病患,但如果用之不當,反而會增加疾病,所以務必要詳細觀察疾病的來源,才不致錯用。 又有的法師說:如果善用假想觀,也能治病。譬如有人患冷,假想身中有火氣生,就能治冷。如『雜阿含』治禪病秘法的七十二法中,
治病患第九 60
就有詳細的說明。 又有的法師說:如果用止觀的方法,分析身中的四大,發覺病不可得(如身中的地大有病,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應有病;身中的水大有病,外在的河川海洋也應有病……);推求心中的病相也不可得(反觀自心了不可得,又是誰來受病),如此則一切的病患自然消除。以上這些,都是用觀來治病的方法,只要能善知一二種,就能治病。 無論是止,是觀,若能善用,幾乎是無病不治。怎奈現今的修行人,根機比較淺薄、愚鈍,觀想大多很難成就,所以世間已多不流傳這些方法了。又不能鼓勵修行人去學一些道家吐納、服餌、辟穀等方法,恐怕因此走入歧途。只能說如金石草木之藥物,如果和病相應,也可以服用。
若是鬼病,當用強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業報病,必須加助修福懺悔,患即自滅。此二種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則可自行,亦能兼他,況復具足通達。若都不知,則病生無治,非唯廢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豈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觀之者,必須善解內心治病之法。內心治病方法眾多,豈可具傳於文耳。若欲習知,當更尋訪!上來所出,只是示其大意,正依此用之,恐未可承案。
已經說明四大五臟增損得病時,須用止觀及金石草木等治病的方法。 如果是鬼病,就當用堅強的心,加上咒力來幫助治病。所謂的咒力,包括大悲咒、楞嚴咒、往生咒、及三十六獸咒(咒曰波提陀。毘耶多。那摩那。吉利波,阿違婆。推摩陀。難陀羅。憂陀摩。吉利摩。毘利吉。遮陀摩)。 若是業報病,必須修福、懺悔,病患自然消滅。 治療鬼病和業報病的方法,修行人只要能夠善解其一,不但可以自利,還可以利他,更何況是兩種都通達,豈不更方便?但如果兩種都不知,則不只是廢修正法,生病時更可能有生命的危險。像這樣連自己的性命都堪虞了,又如何教人?所以,想要修止觀的行者,必須善解內心治病的方法。 有關內心治病的方法,其實還有很多,以上所說的,只是其中的大概,依照這些方法來對治,雖說不無小補,但真正的對治重在用心,是無法完全具傳文字的。因此,想要進一步認識治病的修行人,應當更尋訪善知識學習,才能完全掌握其中的精髓。
問曰:用心坐中治病,必有效否?答曰:若具十法,無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恆住緣中、五別病因起、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捨、九善護、十識遮障。何謂為信?謂信此法,必能治病。何謂為用?謂隨時常用。何謂為勤?謂用之專精不息,取得差為度。何謂為住緣中?謂細心念念依法,而不異緣。何謂別病因起?具如上
治病患第九 61
說。何謂為方便?謂吐納運心緣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謂為久行?謂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計日月,常習不廢。何為知取捨?謂知益即勤用,損則捨之,微細轉心調治。何謂知善護?謂善識異緣犯觸。何謂識遮障?謂得益不向外人論說,未益不生疑謗。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虛也。
有人問:用心在坐禪中治病,一定有效嗎? 回答說:若能具足十法,必定有它的利益。十法是:一信;二用;三勤;四恆住緣中;五別病因起;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捨;九善護;十識遮障。 什麼是信?就是信這個方法一定能治病。 什麼是用?就是隨時常用。 什麼是勤?就是用時專精不息,一定等到病好了才停止。 什麼是恆住緣中?就是心恆常住於所緣境中,而不攀緣其他。 什麼是別病因起?就是分別病因的起處。 什麼是方便?就是用呼吸吐納運心緣想,如此善巧成就而不失其所宜。 什麼是久行?就是用的時候,未必立即見效,但仍須不計日月地恆常修習,不可輕言休廢。 什麼是知取捨?就是有益的時候就勤用;有損的時候就棄捨,用微細的心念來調治。 什麼是知善護?就是善能將護。不同因緣時,要知所取捨、善識禁忌,不使它有所觸犯而損害道業。 什麼是識遮障?就是護益的時候,不輕易向外人洩露、論說;未獲益的時候,也不心生懷疑、毀謗。 修行人如果能依照這十法來對治,則一定有效,絕不虛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