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道家長生術-論本


無極麻仙姑、勇筆王奇謀主著
道家長生術 目錄
< 恭接著書玉旨 >
< 恭接懿旨 >
< 南天文衡聖帝  降序 >
< 玉虛宮元始天尊 降序 >
< 彌勒內院大妙相菩薩 降序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道家之要 >
< 第三章 修法之先 >
< 第四章 落地時分 >
< 第五章 氣 >
< 第六章 五行及時辰之運用 >
< 第七章 三寶 >
< 第八章 養生 >
< 第九章 天賦與學習 >
< 第十章 避忌之道 >
< 第十一章 禁忌之論 >
< 第十二章 修法之要 >
< 第十三章 革習 >
< 第十四章 龜息大法 >
< 第十五章 氣之長生 >
< 第十六章 丹鼎之道 >
< 第十七章 坐工之論 >
< 第十八章 馭氣 >
< 第十九章 練精化氣 >
< 第二十章 練氣化神 >
< 第廿一章 練虛還實 >
< 第廿二章 助氣 >
< 第廿三章 氣戮 >
< 第廿四章 昇殤 >
< 第廿五章 總論 >
< 第廿六章 後註 >
< 第廿七章 生忌 >
< 第廿八章 橫逆 >

恭接玉旨開著新書
本堂主席關 登臺  聖示:今夜恭接 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
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天仙狀元邱真人 降 詩曰:道家妙術永賡傳。造化大千不絕篇。    黎庶明心真理悟。得到無為上九天。 聖示:玉旨開宣,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是念!際值叔世末法之秋,人心微危,
得道不知見修且倦,雖然身處福地,耳聞福音,人在福中,卻有空入寶山
之嘆。今爾南瞻部洲台疆懿敕拱衡堂建設道場,代天宣化,以茲普度眾生
,著書連綿,賡續文字因緣,以此推動道脈道務,蒙 無極老母慈悲允著
:「道家長生術」,以此降傳人世,協助道子精修之際,兼而保康身心,
裨助道程。
朕心大悅,茲命由無極元君麻仙姑為主著仙師,命由正鸞勇筆王生奇謀為主
著正鸞,命由即日接旨起,為期一年,題其顏曰:「道家長生術」,分為
理論、秘本二部,可以砂盤木筆,每星期六鸞期著書,可以金指妙法著作
秘本,雙冊合一,為期眾生因應緣機,各有所得,願爾神人用命,書成壽
世,得書助益,則護法著書,人人有功。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壬午年八月初一日

恭接懿旨
無極麻仙姑 降
書之前言
妙哉!恭接著書玉旨,道家長生術玄妙,在於分天時序,次地理環境、 五行生剋、人身脈絡,諸此輔成生剋,互動牽引,趨吉避凶,可以延續此一 凡身之保護耐用,進而裨益元神之長明。
道家理論浩瀚淵博,道家妙術玄化無倫,一入道域,無法立時盡窺堂奧
;因而必需術理兼備,始能知其精華。 老母慈憫眾生,迭受身苦,賜允著 作道家妙法。 吾有幸忝為主著仙神,深願與諸眾生共勉護法,以期寶書順 利問世,助益大千眾生,是所至盼,謹以數語,添列著書之前。
無極元君麻仙姑 誌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壬午年八月初一日

本堂主席關 登臺
聖示: 南天主宰文衡聖帝駕臨,諸生接駕,慎勿失儀。
南天馬天君 降 詩曰:隨侍南來降道場。著書普化澤流長。    天恩共沐光明現。壽世牖民寶筏香。
南天文衡聖帝 降 聖示: 主宰駕臨,賢生慎勿失儀。
為道家長生術作序
夫道氣轉乾坤,法雨遍眾生。道在天地是為眾生依循之明燈覺路。
道家妙法,濟度眾生,恩波廣被,千古以來,已受萬民景仰,甚至帝王 貴冑尊法崇道,迭加褒封,是為修行者苦修、精修,德澤普及萬民,輔世道 之不逮,是以帝王得此輔弼,能得安寧天下。
試看彭祖壽有八百,歷經改朝換代,看盡興衰,道家之法何以媲美能有 參天地、同造化之功。今日爾堂恭奉 玉旨著書,是以 無極老母慈心之憫
,而有長生法要輯著成書,不論神祇,不論道場、賢生,均屬殊榮,眾生之 幸,可以由此書而得改善此身凡骨病磨,更可因此直窺道法奧妙。
書將開著, 吾忝為鸞門主宰,當有諭知天下眾生珍視瑰寶,而審細研 閱,各憑機緣,各自用心,得而終生受益匪淺,進而得靈性永清、安寧無礙 之境;願爾蒼生勿忽 吾言,閱書誠敬,仔細啟悟,從中得益。
際值著書,謹誌數語,列為序文,實在願有眾生得益之苦心。
南天文衡聖帝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壬午年八月八日

玉虛宮元始天尊 降
道之玄牝,乃在九轉無常。
人生凡軀早在無常之數,難以脫出其軌,唯有藉諸天地妙化,可以使肉 身減輕傷害,得到保健之良方。道家數千年來,修者各自揣摩天地五行生剋 變化,從中大有心得,是以流傳人世之道家仙方,不乏珍奇,活人無數,妙 用無窮。
天地一氣,兩儀四象,以迄九宮八卦,奇偶牽動,互有牽引,人與天地 同參,只在如何運用此身融入天地變化,因而長生術並非仙家神話,並且更 是人間日常保健之實踐。
只要詳知天地時序之特色,五行變化之要素,食衣住行日常瑣碎,對人 身之束縛,如此長生縱非易事,想要夭折,卻也不易。
今日貴堂恭接 玉旨,開著道家長生術,輯要略理,一覽無遺,可以領 受道家對天地變化玄妙之參悟,不止人身受益,修行更是大有助力。
際值著書之初,吾謹述數語,以為序,並為之勉諸蒼黎共研體悟。
元始天尊 誌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壬午年八月十五日

彌勒內院大妙相菩薩 降
道家思想,以老子之清靜、道德經本,風靡於世,尤其道德五千言,更 是親炙於世界各大洲,不同人種,不同文化,尚能融入道德、清靜無為之道 家思想,體系之中,可見老子思想之博大精深,並且兼容同化,可以使世人 同沐於春風之和熙之間。
今日道家另一精深法要:長生之術,藉人間鸞門道場之砂盤木筆,輯要 成書;雖然未必世間眾生一體適用,但是其奧妙處在於藉天地時序、地理環 境之變化,使人置於其間,可以截長補短,而得領受天地浩瀚之能量,助長 凡身人壽之運用。道家仙方,雖然未必如道德五千言之發人深省,窺察天地 奧妙,然則可以直入天地人同參之領域,未來之間,蔚然成風,亦不可知。
是以,貴堂膺命著書,正是賡續道家精妙法要努力之推手,大命頒佈, 是有其數;雖然天人有所共願,書之珠璣,仍然有待用心研悟;若以風花雜 詠而視,華而不實,縱得其妙,如入寶山,不識其珍,空手而回。
際值著書之初,本為佛道同源,欣聞寶書降世,特來略誌數語,以為眾 生共勉,並為之序。
大妙相菩薩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壬午年八月廿二日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一章 前言
深受三家之允賜,鴻文為序。道家之長生術,雖在序言中,眾生應可略 知一二,荷蒙 老母慈悲,懿命著書:「道家長生術」,廣泛而變化奧妙, 可以藉天時之力,可以藉地氣之量,更可以運用本身血脈配合時序之運轉, 去蕪存菁,可以提煉激發人身之潛能。
簡而言之,以人身之力量吸納天地可以擷取之精華,轉化長生之動力。 道家長生術,當然無法一言以蔽之,更非一書可以述盡,然則提其梗要,加 以闡述,慧者自然可以觸類旁通,下智者亦可依循而得其益。
書要開著,勉諸賢生護持發心,可以上通天心,旁植善緣,下結未來長 生之機;願以此數言,一者勉諸賢生善緣,再者是為書之前言。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章 道家之要
道家長生,是以養生為基礎;養生之道,諸如:飲食起居,以迄天候、 地理、環境,俱皆息息相關。
古來練氣之士,必定選擇地理環境,可以在天候變化之際,趨吉避凶; 譬如:在天候剛烈之際,可以藉地氣加以調和;譬如:在天候陰森之際,可 以藉地上物型加以調整;是以故,人處其間,得天地之力,可以助長本身生 命之綿源動力。天序之變化,四時有所不同,每季之中,又有細分,雖然是 陰陽剛柔之互動,但有強弱平和之分,十二時辰之動力與人身之生剋又是牽 連緊密;因而省察自身之本命位「亦即五行所屬」,加以利用時辰對經脈血 氣之牽引,再加上天候之助力,則發揮自身生命潛能,自然是倍數成長;反 之,不明此理,受時辰動力所傷,加上不明天候動力之所屬,身處其中,自 然受其戕害,無以自知,正如天際之五種外線對人身有益有害,端在如何利 用而已。
道家修練長生之術,早已洞悉如此變化,因而首要即是在理解天際中, 對於人身益損之牽引及利用地上之含蘊地氣以及建物「包含自然與人工所形 成」,可以在天地之間使人趨吉避凶,進而加以運用天地浩瀚之能量,助長 本身之生命力。六十甲子之年運數,加上四時天候之變化,以迄十二時辰之 運行,構成宇宙之動力。在此間充滿生剋調和助力,以及潛能如何在此得益 避損,即是首要養生之認知。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三章 修法之先
天地有陰陽,人凜陰陽之氣而生,因而人身屬陰陽之性,氣血屬陰陽之 分;大寰之下,五行生剋,是在互動互生。
人之落地,陰陽既分,四柱定位,因而五行各有所屬。換言之,人之既 生,其陰陽屬性、五行定位,早已分明,可以在陰陽生長交替、五行生剋之 中,從其互動得其助益,當然亦有從中受其剋害,所以修此長生之術,陰陽 五行之本身屬性不可不知。
六十甲子,天干地支,加以細分,過於繁瑣,若以十二生肖、十二月令
、十二時辰,加以區分,大致已可明白本身屬性。譬如:在一、二月出生者 屬「金」,三、四月者屬「木」,五、六月者屬「水」,七、八月者屬[火
],九、十月者屬[土],十一月、十二月者再屬[金],為何年初年尾悉 皆屬[金]?此有交替五行生剋之中,屬性之緩衝。[金]、[木]、[火
]者屬陽性;[水]、[土]者屬陰性。陽剛落地,則屬陽性。
天候之四時,後天之變化,對於自身影響,並非絕對關鍵,必需加上時 辰及自身血氣之運行,始有[生、剋、助益、戕害]之力量。古來道家修士
、習武之人,深知自身血氣之運行。
◎子時大都益(腦)。 ◎丑時大都益(心)。 ◎寅時大都益(脾)。 ◎卯時大都益(肺)。 ◎辰時大都益(肝)。 ◎巳時大都益(腎)。
◎午時血氣交替,大都不宜「唯有受陰損者,宜此時行氣」。 ◎未時大都益「下丹」。 ◎申時則宜斂氣,湧泉交替。 ◎酉時則益「中丹」。 ◎戍時有交接承續,則宜聚其悒積。上子可以吐納清除。
人在時辰運行之中,血氣順此經脈而行,益者受其助力;反之,雖然未 必受害,但若外力侵襲,必定成傷,既受傷,則長生之術必定多受阻障。因 而修習此一長生術,陰陽五行、氣血運行與時辰之關礙,則是基礎必知之理 論。
註:上子時即為「亥」,此時為大都修者偏好之時辰,因為此時屬陰至柔,
卻又陰陽交替之度橋,所謂「否極泰來」。因而不論練氣、養生、修丹
者,大都擇此時而行,更因此時為通常人之作息習慣,因而大都適用。
唯有陰損至極(亦即已受陰靈所擾)以及陽傷已重,尚未能夠控制氣行
者,(一旦控制氣行、此時行氣助益療癒,陽傷助力最大)。
註:坊間一、二月屬木,為何此書為金? 又示:此中算法,有以金為陽剛之首,承續年尾之交替,無妨知其屬陽陰之
分即可。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四章 落地時分
語云:「未先註生,先註死」,人之運數,乃在投靈之時,緣機、運數 已有梗概,以此架構人生因緣;是以故,人之落地,後天命盤,四柱確立, 是為「命格」。
但是此一凡軀卻需上推至投靈之時刻,亦即在產後上推八個月,此一投 靈時刻確立人生之屬性。天候有四時八節,晝夜有十二時辰,此中落地之人 身有其陰陽之分,修法當然必需確立陰陽屬性,取其互補而後得益。
四時是為春夏秋冬,八節是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至、夏至
、秋至、冬至,然則其中春分、秋分,尚有陽中帶陰、陰中帶陽。十二時辰 分為晝陽夜陰。如此確立此一凡身是為陰陽屬性。
若是陽剛時分落地,則其修法不宜陽剛,必需陰陽互補,始有受益。
然則陰中帶陽與陽中帶陰,則其修法當然取其主配其輔。譬如:陽中帶 陰,陽是為其主,即以陰者為宜。
天時雖然大致確立其陰陽屬性,但是有其特殊,譬如:雨季、風季,其 中動靜引動天地能量之變化,必需考量【此在祕本中有明註】。十二時辰亦 有前時與後時之分,一個時辰分為前後時,前時屬陰,後時屬陽,細分之中
,亦有主輔互帶,因此修法仍然必需謹慎。
人之落地,形成後天命格,先天投靈之時將是註成此一凡身之衰健,甚 或影響整身氣脈之旺盛或者衰頹,必需針此而行,庶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五章 氣
氣之於人可以展現生命力,語云:﹁三寸氣斷﹂,意謂人之已死。人生 於天地間,仰賴氣之生息,可以使之動力無窮,因此,長生之術於氣之關鍵 甚重。
氣在人體可以助血行,可以通經脈,可以是人身健康之動力。今日不止 中醫肯定氣之重要,甚至重視科學理論之西醫,亦逐漸體認氣對人身之重要
;韓醫甚且藉助儀器將附著或者放射之氣拍攝其型態,以資証明氣在人身, 並且藉此進行氣療。
在道家修長生之術,早已將氣行之駕馭,視為基礎功夫,必需使氣行在 人身之內,由散亂竄行而至駕馭,可以御行,進而藉精純之一氣而穿經走脈
,統行血氣,使各部器官健壯,自然可以減少病菌之侵擾,達到養生長壽之 目的。
如何使氣在體內可以控制?許多修行者,大都以吐納聚氣,唯修長生則 不止於此;換言之,吐納僅是蓄養氣在體內之充沛而已,修長生則需先將自 身體質之陰陽屬性,再則時辰配合天候而修(此在秘本有所記錄)。如此不 但養氣,進而御氣,才足以長生有術。
在氣之於人不可不加以重視之際,修者必需體認,氣虛不足則必需先由 養氣著手,遽爾進入秘本而修長生,適得其反;因為氣虛者自身不但無法控 制聚氣,強行入丹,反成空轉,徒耗自身真元,未得其益。
因此氣之修行,尚宜由初行之練氣入門,不論是氣虛與否?先行奠定氣 沛之基礎,是修長生重要之一步。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六章 五行及時辰之運用
本章主旨是在闡述五行及時辰對修長生之互補,以及順勢相生;所謂: 「互補」,五行本有陰陽之屬性,時辰亦然,而人身更有陰陽之屬性(並非 單純男女陰陽之分判),因而在此環環相扣之關連,必須加以釐清,始能加 以運用。
先說「五行」,「金」屬陽而剛,「火」屬陽而烈,「水」屬陰而柔, 「土」屬陰而冷,「木」屬陰而有中性之交替(因而屬木者,五行時辰之運 用較少禁忌)。時辰則依晝夜之分而成陰陽之屬性,人身除有先天之凜性陰 陽(亦即男女之分),而在五行分判上,即是後天所成,因而可以有屬陽帶 陰或者屬陰帶陽,然則修持長生,在互補之間即是先天凜性不足,以後天時 辰加以補足,譬如:乾道大體是為陽剛之屬性,則其修行當然取陰盛之時(
除非後天不足,再取其順勢相生之時辰),在五行中,人身屬性是火,即已 陽烈,當然不可以其對立之水而行,只有取中性,可以漸修漸補。
再者說至「順勢相生」,人身之屬性,可以陰中帶陽,可以陽中帶陰, 但是純陽純陰者亦有之,既然俱備純陽純陰之身,如何分判?可以由落地四 柱之時,分判其先天所屬、後天所成,當然必需加以順勢而成,不但加強鞏 固純陽純陰之身,得「長生之術」更是事半功倍。但是必需明悟人身在生命 過程中,會遭遇許多傷害、病痛,在此身遭創傷之際,其陰陽之特質已無作 用,因而修長生之法,必需在復元之術(此是祕本之法),是有先固元,再 進而求生之漸進,在此運用,雖然屬於修法之過程,但卻可以較少忌諱(是 在人身可以承受範圍之內,即可行之,但是若非創傷者,修此則無益)。
綜合上述之互補及順勢,可以印証道家之陰陽立論基礎所在,欲修者當 然必需由解析陰陽學入門。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七章 三寶
人身有「三寶」,亦即精、氣、神。長生之道,既在養此身之壽命,則 三寶是為重要之動力,殆無疑義。
三寶在人身形成,展現強韌生命之現象,不論身強體健或者體弱多病, 此三寶之互動,絕對是一大關鍵;因而如何善用精、氣、神,達到健身而長 生,即是修行此一法門之要件:
一、守精:昔日道家之士,養身要素云及:人之敦倫,必與天時之行運有所
契合,以此避免無形之傷害,受其戕害而有所不知,是為守精要素,諸
如:儒家有非禮勿視,不履邪淫,俱是避免心起邪淫,精受蠱動,乃致
不能守精。然則天地既分陰陽,陰陽又是相生,人屬其性,必需依此始
能生生不息,此間分寸即在如何能守,男屬陽、女屬陰,陰陽悉皆有精
,因而守此一精,非指於乾道而已,必需男守正色、女守貞節,始能得
此守精之要。
在節季天候之分,古有明訓,諸如:白日宣淫,不近灶廚,悉皆有其涵 薀之理,唯有多驅邪淫之思,守德節之理,才能深入守精之妙(其法尚有秘 本之坐工用法,理論需先明之,其法始克奏效)。
二:順氣:氣屬動態,凡人常以氣無所見、觸之不著、視之不見,實則氣不
但有其實體,藉諸今日科學儀器尚可使之顯現。古人常云:「三寸氣斷
」,氣在人身,是生命顯象,然則氣息綿長,若有似無,卻是道家至高
妙法,道家有龜息之法,是善用此氣,使之聚集不散,耗費些許而凝聚
其動力,使生命無虞。
人身最忌氣散,其中諸如:亂竄、岔逆等,使氣在人身不能順經過脈維 持人身動力,當然百病叢生。因而道家修行,首在練氣,關鍵即在氣可使身 得無礙,如此一切修行,自然事半功倍,如今許多修行法要,悉皆出於此理
,因而使氣順有其絕大因素存在。
人生過程中,使氣波動之事多如過江之鯽,因而必需謹慎,有以事怒而 動氣、有以不順而動氣、有以不忿不釋而動氣;換言之,人之情緒,亦動心 思起伏,心若浮動,氣必波折;在人生過程中,動輒氣怒,波折起伏,則必 干擾順氣之要,如此努力修行亦屬枉然。
三:斂神:人身之神,是在展現我人之智慧,有者動輒多愁善感,心思逭縈
不去,以致形神枯槁,神受其擾,智慧困頓,如此無所勘悟、精進。儒
家有云:「君子必自重而威」,視在使人成穩,神情肅穆,可以收斂荒
馳雜念,因此修行者必需記此斂神之理。三寶是三,卻牽一髮而動全身
,精氣神在人身息息相關,有可以相互彌補作用,亦可以相互毀喪作用
,是以必需守一而三全,三不可疏一,才能善保此身。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八章 養生
欲修長生,豈有不先明白養生之理,因而養生之道是為「長生術」之基 礎。
佛道均有養生之道,除在修行之人必要之清淡飲食外,在強身健行之武 術,內有修涵之氣行,因此佛家之素食是在「慈悲護生」之大原則中,有養 生之意涵。而道家由來本重練氣之道,練氣與飲食本就有所關連,諸如:「
蔥」本行氣,但其性辛,易竄行氣,因而在素食中有所避忌,辛辣之味亦然
;由此可見,人身雖然必需仰賴飲食攝取營養,然則利弊之間猶然需要取捨
人身在日常之間,舉凡食、衣、住、行,莫不與生命賡續攸關重大,既 如是,與養生之道亦如是,在飲食中如此,在住、行之中亦如此。居所有所 不利(諸如:方位、地理以及風水中,陰陽之劃分,尚有起居臥房之方位與 人身五行之沖剋相生)。在行為中,雖與人身無直接關聯,然則因行為而受 傷,則養生只是空談。
道家在修長生之中,首重功課,所謂「功課」:一者練氣,練氣是藉天 地精華,充實自身之氣行,是道家練氣所最重要之課程;再者:每日既定公 式之生活過程,以枯燥之生活方式,培養氣行之平順,在佛家亦如是,每日 功課之進行,雖然千篇一律,然則人身即可如操縱機械般,使其規律習慣, 而可意起心隨,則「身心如一」,必可在日常中,減少許多不必要之侵損, 養生有利。
因此必然在得失之中有所平衡,欲求得生之養,其欲必失;換言之,必 需付出人心所欲,方可得人身之求,因此在修行養身之道,有許多禁忌,將 要專章闡述。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九章 天賦與學習
人有本能,一者是由凜承於先天自性,亦即潛在所具之能量;二者是由 後天人事物之啟發,而學習所具之能力。
不論先天所具或者後天所學,形成人之生命現象,可以劃分成:知識能 力以及見聞智慧,俱皆可以左右人之生命過程;換言之,生命過程之順遂與 此息息相關,既如是,修長生當然必需注意及此。
人之生,潛在能量即已有強弱之分,譬如:夙世造深福慧,則此世當然 順多逆少,既然傷害已小,則蓄積能量必多;但是凜承夙世之福慧當下已無 可再予追加,唯有依賴於後天之造就,亦即是可以由後天之學習實踐,而至 行持累積此一福慧,轉化潛在之能量,亦即所謂:消業增福。
後天學習在生命過程,當然是非常重要,諸如:人之涵養知識,甚至日 常間所必需面對之瑣碎庶務,均有賴於自小之學習而成就學養之智慧;修行 法要之基礎,正如人之年幼啟蒙學習,小至爬行、牙牙學語,大至上學課業 及至科技新知等,均是法要,亦是由基礎而修行及至法要之解悟,甚至勘透 玄妙,無不在後天學習之中。「長生術」綜合生命現象,了解天地人之互動 生剋,再以此凡身受納天地生氣,加以融匯滋長此一生命之不足,因而在理 解其基礎理論,而後可進入修行。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章 避忌之道
天地萬物悉皆有生剋之處,舉凡陰陽相生,然則亦有沖剋,物質有化學 作用,樹有光合作用;因而人有其互補,而相對之處亦有避忌之處。
人與天地同參,本身即有無邊潛力,然則在其潛力尚無發揮之際,容易 受天地中不善能量所傷,殆無疑義!所以,避忌之道在養生之基礎中,是頗 為重要。昔日道家練氣之士,首忌是在「氣傷」,所謂:「善泳者易薨於溺
」,既然長生之術在於養此身之不壞,必需注意的即是此身容易受傷之處。 不論佛道之修行,在教門戒律中,雖然有約束心念浮燥之用意,然則藉諸戒 律而善養此身,亦是用意良深之處。在修行長生術中,理論雖然只在剖析修 行之梗概,但是不知其義,如何可行?
修者必需了解及此,始能深入奧妙而得其益,避忌之道,分有日常瑣碎 繁事以及修行秘術之避諱。
諸如:修者精、氣、神之如何調整平順而納受?諸如:飲食起居,如何順應
天時而益此身?
諸如:天候變化,如何避忌受其衝擊?
諸如:修行之際,如何吸納天地有益能量而助益此身?
諸如:年序之中互有沖剋之際,如何避忌?
諸如:五行生剋與此身之互補,即沖剋之處,均需留意而收其益處。
在修行本章中會有詳細述及,唯修者必需明悟唯一原則,即是不論養生
、不論練氣,順者是昌,逆者即敗,修者當需在選擇修行之際,審視本身契 合修行之順應。
註:「道家長生術」分成二大類,一者:是以氣而養生;二者:是以藥石而
養身。不論練氣,不論藉助藥材與天地能量、時序、陰陽,均是息息相
關,因而人身五行與天地大周天必需順應,不可橫逆。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一章 禁忌之論
凡人修法大多拘於天地之間,舉凡天序能量、地形氣勢,加上山川五行 之力互動,錯綜複雜之引力;如若以目前生活型態而言,科技形成之波訊, 建築高聳牽掣五行之互動,因而今人修法雖然比諸昔人便利,卻是禁忌加多
日常生活中之食衣住行: 食:不論佛道講究飲食之律,佛家有過午不食,道家有淡食養生,更有練氣
之士,忌有竄亂滯塞行氣之食品。
衣:寒夏時序有分,雖然寒熱自知,然則寒暑之氣傷身於不自知,自然有礙
修法。
住:今人居所不再如昔空曠無礙,大多比鄰擁塞,因而地氣所得,稀而不歛
,加上五行互動,收益減輕,沖剋增多。
行:今時科技產物令人減少行之運動,反增行之傷害;因此日常中,食衣住
行已多傷害,加上許多瑣細如食物之沖剋,食後之動態,均有傷及凡身
之處。
因此修長生者,際值目前生活型態,必需選擇可以避開有形傷害之繁雜 處,最佳處所是以道場行之,或是擇覓靜室,如此方法是以己身避開世俗喧 雜之必然傷害,而在靜室、道場可以嚴律己身之避忌。
綜合上述而言,目前之人修法,雖然便利,禁忌不可不知,凡事必先明 其弊病所在,始能順遂其機修法;尤其重要,不能先知其益、不知其害,貿 然而行,必定未受其益,先受其害。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二章 修法之要
「法」在行者而言,乃是成就之必要途徑。
前行之人披荊斬棘掃除障礙,留下光明坦途,此一康莊大道所涵蓋許多 血淚經驗,始有後進者順利之行程;「法要」雖有前人結晶可資參研、學習
、警愓,然則亦因此使後學者輕忽大意,有利有弊;當然不可因噎廢食,必 需謹慎從中擇利去弊,才有發揚光大前人心血所精闢而未及。
不論佛道諸家法要,必要行者先知其理所在,始能行而無礙,此一知其 所在,即是必要明悟法理所涵蘊,不論是宗脈主旨,不論對行者之成就收益
,更不論是整體宗脈之收益,必要行者知其法理所精微奧義所在。譬如佛禪 學習者,必要明悟學佛習禪之真義何在,知其義,行而無礙,此一行而無礙 更是具體必要之修法過程,知法修法成法,不行者不知其著,縱然妙法所在 亦無以顯現,不行者何以知其法妙,因此知行是修法之首要。
道家長生術,更是不止於理論之解析,更要身體力行於不怠,更甚至有 如佛門嚴律般,對於身體之潛能必需按步就班,加以啟發運用,更且長生術 有藉助天時(時序自然靈力)、地力(地氣五行互動陰陽相生);因此在修 法者對此視之不見之能源,當然更必要先知其理而後按其要而行。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三章 革習
所謂「革習」,顧名思義,即是革除陋習。
人生過程中,許多沿習之慣性,乃習以為常,因為是多數人所不覺,因 而以非為是,受其損傷而不自知。昔日佛家有以武藝健身,然而資質各異, 學有未成,因此武家有(易經、洗髓)使之脫胎換骨,道家養身練氣,則以 革習為修法之一環。
人生在世,自呱呱墜地而後牙牙學語,所學習對象當然即在父母親長以 及周遭成人之所行所為;凡人之慣性,若非立即傷害,不以為有誤,幼兒自 然耳濡目染,沿襲而成習慣,及長亦不以為有誤,諸如:小至飲食不正常, 挑食營養不均,甚至酷熱之天運動後猛飲涼水,大至睡眠時序之顛倒。諸如 此類生活中瑣事,受其損傷而不自知,猶然習以為常;修法之行者,當然必 要革除如此習以為常之錯誤。
道家長生術雖然有藉諸「天地靈氣」加以補足凡身缺陷,然則妙法無邊
,沒有基本起點,一切枉然;是以,凡身即是修法之起點,陋習傷害凡身久 之有如滴水穿石,則修法再妙,精進恆持卻有如破缸之補水,永無滿缸之日
;修法之行者,當知此理而慎之。
當然「革習」此一理論,並非要行者以凡人之身,革除一切弊病,而得 中規中矩亳無逾越,若如此亦可不必修長生,自身已達「陸上神仙」之境界
。在此首要強調是革除習以為常之錯誤,然而偶一為之錯誤並非不可,但是 習以為常不覺其誤,即是修法一大障礙。
綜此而言,修長生養凡身,一切會傷及凡身之慣性行為動作,必需謹慎 斟酌,進而審視惕勵減少此類錯誤,一者符合凡身之攝養,二者符合修法之 步驟,三者藉此謹慎之行為兼達於恆修法理之戒律。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四章 龜息大法
人之生命過程,雖然以活力展現實質生命,然則生命之動力卻源自人體 (精、氣、神),是以故,人身每一活力即是耗損(精、氣、神);天地之 間,凡是生物悉知以收斂無謂之活力,以充足生命力,意即保存元氣延伸生 命活力。
道家「龜息」比諸(人之睡眠、蛇之冬眠),猶要深斂其元,換言之, 龜息乃在生命存活中消耗最低動力,卻可以使生命活力得以充足而源源不息
。修行龜息除有許多外在限制,譬如:身體狀況、時間調配,甚至環境、地 理因素,均足以影響龜息之作用,因而龜息之法大都用於專修練氣之行者, 但是修行「長生之術」可以擇其要論而用,不受其外在約束;簡而言之,道 家龜息之法先練人身之氣,馴而純可以駕馭,再以氣養神、以神培元,其最 終目的在於培固人身之元,長生亦如是。培元可以使生命力充足,加以減少 損耗不必要之動力,即可得到長生之效。
人在生命過程中,每一思維即如睡眠中潛意識腦波之迴盪,均有損耗元 氣,以致動作每每損耗人體之元氣,因而必要注意於減輕耗損元氣之言行動 作。道家龜息乃是針對凡人,雖然可以藉練氣達到使氣馴而純,但是在日常 間(喜、怒、哀、樂)情緒之波動,行為激烈之損耗(精、氣、神),牽一 髮而動全身,因而藉龜息之法,使練氣之效存留,使人身之耗損減少。依此 義而知,在修長生則必須減少浪費精(人身以色耗精,因而人之大倫必要「
正色」而使之不耗)、氣(人之生事物引動情緒,因而必要「修涵性情」, 使情緒不致波動過大而動氣)、神(人生雖然橫逆波折,然則應以放開胸懷 樂觀淡然之心,若處處縈心傷神,則無法修長生)。
本文之所以藉道家龜息之法引義長生,是要行者知此生命之元,必要減 少耗損,增加存元之動力,始足以事半功倍。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五章 氣之長生
道家有云:「氣促則短,氣徐則長,是練氣之要。」顧名思義,人之呼 吸原本進出有其脈動之韻律。若是激烈運動之後,必然呼吸急促,若是氣息 受到身體牽掣而所改變,必然影響氣行在體內循序脈絡。相同之理,人之情 緒,譬如:過度興奮、過度發怒,此一情緒之波動,導致氣息連帶波動,亦 然影響氣行脈絡之平順;人身以氣行全身,而使此肉身可以有動力,可以有 血糖養份之均勻,若此一氣行改變,對人身當然有所影響。
道家之所以重視氣行,由「吐納」可以知其概略: ◎「深吸」─以此可以收納天地精華(氧)。 ◎「徐吐」─可以排除體內穢氣。
然則此一吐納之工夫,動靜之中互見消長。人在氣行之中,展現生命活 力,卻必需保持此一氣行之平順,所以不可以使氣促而短,必需以徐徐源源 之平靜氣行,助益人身脈絡及至筋骨。
不論佛家、不論儒家,亦有相近於此理論,儒有內斂沉穩,要人端肅言 行,佛有靜心去念,使其不紊。雖然未必專指於練氣之說,但是卻可以使人 不氣燥而平順,有助於法理之精進。道家則直指氣之必要平順,始可源源不 絕,進而生生不息,是以氣養生之學。
前期所述:「龜息之法」,即是道家將人身之氣大量淨化,並且儘少運 用浪費,使人之生命之氣更豐富而源長。試看世人不知平順此一氣行者,凡 諸易動喜怒之氣而過於激烈者,必然促壽而夭;若知善攝此一氣行,則必得 長壽之癥,所以練長生,先攝其氣,如何攝其氣?則不氣促,使氣徐而長。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六章 丹鼎之道
道家有「九轉金丹」,此一金丹即乃太清,丹記於太清「觀天經」,道 書所載尚有「雲笈七箴」,以及,「抱朴子丹一章」云:即九轉金丹,一轉 服之,三年得仙;二轉服之,二年得仙;三轉服之,一年得仙;四轉服之, 半年得仙;五轉服之,四十日得仙;六轉服之,三十日得仙;七轉服之,二 十日得仙;八轉服之,十日得仙;九轉服之,三日得仙。此九轉金丹乃以丹 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合火煉之,愈轉其石五色,其效愈彰,道家練 丹以此為最。
人身亦如此,一冶爐五色石,即是五行氣,將五行之氣納於人身,藉丹 田練氣,九轉丹成,即如服下太清神丹,得仙無異。職是故,納五行之氣於 丹田,如何九轉?即是長生之術。亦即其練丹過程,有如冶練九轉金丹,一 則五色石即五行合火,有人身坎離之火,練成三昧真火,如此具備練丹要素
餘下僅是火候而已,有者人身真火虛耗,坎離不濟,因此聚火之道即在 命門,一者:可以藉正午之陽剛吸納天地真氣,補濟己身之不足。二者:可 以藉藥材補濟不足。練丹先由聚氣,因而在築基必需明確可以察覺自身之氣 行無礙,始謂週全。
大抵而言,人身行氣週遍,謂之「小週」,人身行氣可以由湧泉出,再 由中丹吸納,可以行「大週天」(唯大週天之行,鼻息之出,細而可斂,由 中丹主宰駕馭,亦即以意馭氣)。大週天,人之行氣必需有三年,始為一轉
;換言之,二十七年可以九轉,(若是一日可行二大週天,則相對縮短年限
,然則大週天行氣,若無確實築基,看似週行週天,卻是不然,無有其功。
丹田聚氣,行畢「大週天」,必然神清氣朗,自身可以察覺,是以修習 者必要確切審視,庶免無功。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七章 坐工之論
道家修行大都以坐工為奠基之初行,舉凡練氣、練神,甚至修法、習符
,莫不以坐工而行,因而道家之修行以坐工為代表亦不言過其實。
然則坐工之細目卻不可以一概而言,試言練氣之行者,先由聚氣入門, 練神之行者必需先能入靜,更遑論於修行更深微之法要。前期所述:「九轉 丹成之修行」,更是以人身為鼎爐冶練人身精氣神,如此過程,道家仍然視 之為坐工之修行,可以衍生許多坐工之課目,譬如:練精為氣、練氣化神、 練虛還實、練實去虛,如此轉化之工,均在坐工之過程;因此「道家長生術
」,坐工是其基本精髓骨幹所在,行者必需確切明白。
修行長生術之坐工,不可以由練神入門,必需練氣入門,因為「氣在人 身是一切動力之關鍵」,以氣補精神,可以奏績效,若有精神化氣,則事倍 功半,是為本末倒置。
如何由氣入門?可以由坐工(練氣、聚氣、行氣),而致氣成實中去虛
,但馭行經絡(通脈、過穴),可以無所阻障,練氣成實後再加緊坐工,可 以行大週天,氣之可出體外則已不虛,練氣成實則受用無窮,當然行者個人 之五行選擇合適之時辰,可以事半功倍。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八章 馭氣
道家之馭氣與練氣,一則是以吐納為奠基,二則是以意導氣,使之純而 馴,因此馭氣可以謂之練氣之精華深入堂奧。
所謂:「馭氣」,即乃統制之意。人身之氣由丹田聚氣,分佈全身之經 絡而行氣行無礙,血氣可以直透頂門,下至足尖,使器官充份得到營養活力
,是健身基本要素。然則要健身而長生,則非要馭氣不可,道家馭氣可以凌 空踏虛,是統制一身氣行,不但純馭並且可以轉化動力,此一轉化即在馭氣 之功。
如何馭氣?是在丹田聚氣,之後修者在基本吐納,可以使丹田如蓄電池 般活氣充沛,然後先以意導氣;在修者無法深確掌握氣之所在所行,並且無 以視覺,只能以意導氣,人之意念正如氣之本質,視之不見,搆之不著,但 是束念之意專注之中,其產生之動力即如丹田滿氣,自然翻騰旋行而出丹田
,順經穿絡而行,加以意念導氣,小周天運行人身則是易事。然則氣行過程 中,有體質之不足,或者軀體之受創,氣行不能自由順暢,再者修者之意念
,不容易凝聚成為動力,一旦意念紛飛,即無法以意導氣,終究無功,因而 馭氣之先,必先可以以意導氣,才足以進入馭氣境界。
馭氣既是統制人身之氣,因而在人身之氣可以受制於修者之意時,則不 論自行療創或是為他人療創,均是易如反掌,更甚者可以統制氣行穿經過絡
,當然可以更深入人身最深層不可及之處,如此不但可以療傷,更可以保護 此深層而重要之人身器官,避免受病菌侵襲,如此無病傷身,不能長生未之 有也。
道家修長生馭氣,再以氣而轉化精神,有博大精深之理論及修持方法。 至希閱者研閱至此,用心體悟,因為此後即是精氣神轉化之理論。

無極麻仙姑 降
第十九章 練精化氣
人身(精‧氣‧神),本是互生互動,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可 以之互補,因而也可以失其一而三者盡損,精失則氣虛、神衰,是必然之結 果,故世人行者均需明白此中利弊而戒慎。
人之大倫,正色不二,雖然佛道不戒在家俗世之修子,但是色是刮骨刀
,本有明訓;雖然近代西方民情,有者倡言浪漫情懷,將色與日常生活之情 緒,此擬成緊密關連,然則人之情緒,可以轉寄託於他事,而娛情陶冶心性
;修者更可以,藉諸深入經藏,而轉移情緒之寄託,何況色之關連於人,精 是直接無所置疑,修者當必正色不二,始能進入守精之門,並且守精之正色 尚需節制,不宜正色而不知調制。
道家有見及此,在坐工之中,即有(練精化氣、以實補虛、再藉虛練實
),使精氣神得以互補。氣在丹田雖然可以以人身行吐納而吸納聚蘊並得助 體外,天地精華之氣,以補吸納之不足,然則若失氣則虛,有如破缸永無滿 水之日,又譬如人之捐血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但是先決條件卻是捐血者不貧 血,有健康之身體始能行之,練精化氣亦然,欲求得精補氣則精不可失,在 人身之中,精能守盈滿則藉氣蘊丹田九轉練化,大補真氣,如此精氣互通互 補,得丹爐之煉助益人身無疑義,則神清氣朗均由守精而成。
在修者已盡守精之戒,在行吐納不論是否得受體外天地精華之助,自身 已具備丹鼎之功,丹田聚氣行之而馴,則守蓄蘊之精受氣行吸納,轉化為人 體真氣,猶如血氣將胃所吸納之食物轉化為養份,隨血分送全身一般,練精 化氣是同於斯理。
因此,必先守精再藉丹田轉化為氣,達到精氣互通互補。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十章 練氣化神
道家練氣,可以將人身(精、氣、神)串連互補,擷取精華純善之氣, (內可補精不足,外可神華外露),進而藉此(精、氣、神)之互補生息, 養此身之長生。
所謂:「練氣化神」,即是藉於坐工,練此凡氣轉成真氣,順暢人身經 脈使無滯塞經脈,既無滯塞,則可藉此真氣,練化污穢重濁有礙人身之原素
,亦即今之用詞「細菌病毒 」等。
道家練氣之士絕多固定時辰,譬如:子時,卯、辰之交,為大多練氣士 所採用之時辰,用之時辰則是陰陽交泰、否極泰來之溫和時刻;二者修道之 人早晚課之時辰所符,因此古來練氣之士沿習此而用。
然則時至今日,社會結構丕變,修子沿用時辰,晨退一個時辰、晚亦提 前一個時辰,雖然如此差距不遠,但是有者體質之關,或有事倍功半之虞, 更甚者採午時行氣;古來練氣之士除非必要而特殊,多不採用此有其因。
需知練氣化神,主要行氣必要「上玉枕‧過重樓」,而直下膻中行氣, 最難過者此三穴,即乃氣門不易通暢。膻中氣無法順暢,人必悶絕不安;玉 枕難越,則人身穢氣無以宣洩,影響新陳代謝,更遑論重樓迴旋轉氣,此三 穴不過,則練氣無以化神。正午陽剛過重,膻中緊縮,玉枕受壓迫而萎縮, 不利行氣,因而事倍功半,更有行氣而多悶悒,不能神清氣爽。
綜此而言,練氣欲得化神之效,必需在練氣之際,使人身之(氣聚而行
、行而順),達到(穿經過脈,順暢無礙),如此始能(藉氣淨化穢濁,而 得提神之效)。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十一章 練虛還實
所謂「虛者其表也,實者其裡也」,表既未實,實卻含虛,因而練虛可 以還實,道家練氣既在養我真元,因此必需以虛者補其實。
譬如:醫家以盜汗為虛症,蓋以其虛火無之關,使實體受此虛火之熬而 出虛(冷)汗,故以治其虛火為對治,即是以實補虛所不足。人身表裡互為 其用,虛實交替,唯,虛症雖為表象,然則實裡亦有受牽引對虞;氣之虛者 當然容易引起表症,而此虛者即是實有不足。
練氣九轉之功,本在調習,本身虛實不能互用或者虛火過盛,實有不足 互補之用,人身若陷此虛實不能互用,則表症叢生,實裡日漸消耗,終至真 元不繼,一切流於空談。凡人虛者不論氣虛或者虛火過盛,大多將是萎靡不 振,神氣渾噩,少者會反向成暴躁無常。且虛症多出,得受實裡之轉化,始 為對治之方。
欲求練虛,當練其氣行,凡俗修行此法之人,聚氣先是不易,次者火盛 阻脈,三者氣若遊絲無力穿經過脈,因而可以借助藥材,以生氣、竄氣之藥 材加以食補,先行聚氣,始能行氣;當行者可以行氣之際,氣虛之症已是消 除過半,加緊行氣之後,藉周天之轉化,將人身之真氣補足,經脈所行之氣 血,乃成補實之功。
凡是修行氣之工夫,首忌瀉此人身真氣,因而在未得其法之前,當然可 以由睡眠作補助,須知人體本身是有治療之功能,睡眠之作用,可以減輕甚 至節制耗損生命真元之浪費。
綜此而言,練虛還實是在檢視自身元氣是否有所不足?藉補助方法達成 精氣神之調和。
附註:道家另有一支主虛者氣也,實者精也,因此練虛是為練氣,凡實是為
以氣補精,此說多為練氣士所用,亦是正確;然則練氣士者:一者擇
其時辰輔以自身五行生辰,二者其修練場地乃藉地靈而助自身,三者
戒色,先守精關;有此因素,時下行者多有不符。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十二章 助氣
道家練氣有補先天不足者,以藥材投之,否則各人資質不一,焉能練氣 同法、同就。
今時運動之人,譬如:田徑賽跑之人,由練跑肺活量之舒解,等於訓練
。道家練氣者自身雖有具備,然則無由視觸,因此亦屬無由架構琢磨,使此 氣行隨心所欲;道家成就之人,有以意導氣之法,是以我人意念使此意念可 以駕馭行氣之間竄散紊亂不能循經脈之路而行之躁氣。
由此可見練氣之名,即是明指如何練之使氣而純馴,練習不外殷勤以及 正確,所以必須日無間斷,使意能導氣,久之成習,氣行隨意而行,即可使 氣在人身不躁不竄,唯各人所蓄聚之氣,其量不一,有者剛行,有者陰柔, 更有者氣聚不足,難以賡續氣行穿經過脈之動力,今人可以藉運動之訓練, 使人激發潛能,練氣者亦可藉每日打坐行氣之法,而積蓄氣之能量,更藉助 中藥之行氣、生氣,而使自身聚氣之能力提升,如此可以先從自身條件充備
,進而練習行氣之法。
氣在人身功用頗大,舉凡昔人藉氣自療創傷,及至今人藉天地萬物之氣 而為傷患醫病,今人科技大幅提升,已可藉儀器照見氣之所出、所行,更可 窺察如何以氣療傷,因而道家長生之術必先由氣入門。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十三章 氣戮
練氣之法,雖非「道家長生術」不可或缺之法要,然則人身精氣神牽一 髮而動全身,因而練氣仍屬長生術之一環,有者精於練氣,縱無長生延壽, 卻是可以健身,故長生術之講解人身之氣,使人明其理、循其要,善攝而受
,必可得益,進而得窺長生之鑰。
人身之氣,非練者可深知,但是(氣傷、氣塞、氣滯)均使人身明顯不 適;一般不知者,以病醫之,或得其效,或者多受藥石磨苦,痊癒卻非全是 藥石之功。凡是人身氣傷,必有悶悒;凡是人身氣塞,必有不寧;凡是人身 氣滯,必然影響舉止行動;有者氣悶,則呼吸不順;有者氣不安寧,不能高 枕安睡;因此,氣之所戮,有如劍刺傷此肉身,必待氣暢無阻,始得安怡。
道家練氣之士,初基必有氣戮現象,因為人身處於天地之間,受傷害之 事難以枚舉,雖然循法入門,卻無可避免;因此道家練氣之士,用於奠基行 氣頗費工夫。氣在人身「旋、行、轉、化」此四大步驟,練氣之身必先適其 性而循其路,使順而生力,不能逆而成竄散,亦由此四大變化,修者誤之不 能行,終致無功。
所以練氣必要在導順而逢變生機,所謂:「導」,可以意行,順為不逆
;氣在人身不論(旋之、轉之)均可以意導氣,故變時不逆,只要不傷,均 可平息;所可懼者,強逆成岔,終致以氣引神、以神敗精,乃成人身三寶盡 受其害,深願修行者慎之。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十四章 昇殤
道家長生,雖未必即是成道,但是長生卻絕對是成就陸地神仙必要之路
。凡人肉身,時日既久,必然敗壞,唯有靈神不滅,以有限生命之凡軀延其 壽限,可以窺見無數生命盡程中未及發現之玄妙,是以修長生,可以為成就 大道做萬全之奠基。
道家不論符籙、練氣及至術法,不外登仙之道,修練過程當然必有利弊, 簡言之,欲求其益,必需接受其弊害之虞,所以道家講養生,是在減輕其害
;練氣之人,怕其岔氣,練法之人,怕其反噬;因而修長生最怕殤歿。
所謂「昇」,即是昇華淨除,在修長生之人,不論是由練氣坐工,不論 是藉藥石練法,均有其利弊之處,唯有明利驅弊,始能事半功倍,諸如:道 家金丹其禁忌,一般修長生,則是謹慎保護此一凡軀。易言之!即是以最輕 耗損此一凡軀,而延長其使用限數。
修者不論氣行丹鼎,不論藥材養生,甚至藉諸術法、符籙,必先明察我 身最弱之處,即如練武之人保護致死罩門,可以減輕無謂損耗,譬如人身受 損(不論與生之弱,或者成長過程受傷,甚至元氣侵蝕不能自主),諸如此 類,自身或可自知,或不能自知,由修長生之始可以察覺,氣不能聚、氣不 能行、氣不能用,則可有術法、藥石而輔助,切不能逕自強求由氣入門,造 成氣殤,則窮盡一生,將是無功無益。
綜合如此理論,可以斷言道家長生術,是有練氣密法、符籙、藥石,以 此加強我身之生命韌力,進而可以從中逐步進展長生術之位階。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十五章 總論
四時有序,八節無常,天地運數雖然依循常軌而行,然則大地萬物各有 其象,所蘊納放射之氣動,可以使運數不離常軌而產生變化,即是結合變化 再復結合;是以故,五行有其生剋。
天地與人同處大周天之中,以數而言,可以知其變化,但是在動能中所 產生之變化,即可產生另一現象;道家長生,在理論上依循天地運數,以人 身有限之生命激發無限潛能,因而必需在天地運數五行生剋,甚至節序變化 趨吉避凶。
在書中所闡述以修法之理論(編為上輯),後有加註,是為闡述修法之 理論依據(編為下輯),而後秘本即是完全了然理論明其生忌,而後進入修 法階段。
在人身有受限於天數、地形所連動之變化,加上各部器官氣血運行以及 日常無意、有意之傷害,必需能有梗概,知其必要,避免以及專注所在,始 能受益於道家長生術。
總此而言,道家在養生之餘,進而提升長生有術,雖然未必有揠苗助長 之虞,卻是確實突激發人身潛能,因此若無紮實根基,欲得長生之益,恐非 理論可得。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十六章 後註
道家修長生,是為登仙之前之脫胎換骨,原本道家既有養生之基礎,只 是精深延伸而為長生,世人對道家之練氣與養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必然有好奇與玄妙之感,實則道家長生術,不出依循人體功能加以趨利 去弊而已。
試看人之食住生活習慣,是生命過程必然之現象,然則各人生活習慣不 同,產生許多不同成長過程,進而有利有弊,於凡軀功能簡單;舉例而言: 人體必須休息、睡眠,使其在睡眠中,調和人體各部器官,及至腦部運作, 若是人體之休養,反悖不順其時,雖然短時間不易看出傷害,但是耗損潛能
,已是折耗生命潛能;時日之順序,有其陰陽,習氣對於人體休養,當然有 正反作用,譬如三餐之用食,夜晚之睡眠,俱皆針對人體生養有所助益,背 之當然無益、有損。
「道家長生術」之修習,有許多針對食住之習慣加以改變;淺言之,人 體之食物有其利益,但是過之與不及俱皆適得其反。今人大都喜歡特重口味
,對人體之傷害有如沉積毒素,一旦爆發,則體質之轉換耗損,卻非筆墨可 以形容;道家重淡食,淡食可以清心去濁,以生養體質,道家重陰陽之氣, 調和陰陽,使之生生不息,因而人之食住習慣,悠關修習長生之成敗,時序 之運用,更是精進長生術之關鍵。
因此,密本中修長生之法,所列時序與人體之特性,切勿混淆或者不加 注意遵循,庶免無功,甚至有礙。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十七章 生忌
兩儀既定,五行運作,天地之間,陰陽既是相生互濟,五行各自生剋互 動,人在兩儀五行之間,即如處身旋轉球中,有其中平衡屹立重心,可以不 受旋轉衝擊,並可由旋轉產生之動力,受納而滋長自身能量,反之即受其害
修習「道家長生術」,在陰陽互濟、五行運作中,加上時序之羅網,必 需由此找出平衡之處,即是自身配合陰陽五行之生處,避開刑沖之利害處, 時序之運用,即可滋長自身能量,再依循密本法要而修,即可得受﹁道家長 生術﹂之益。
但是五行有其(正、反、生、剋)之作用,亦因此而不同,在修行者遇 上逆五行之際,可以避開不用,如此雖有小受損害,卻比衝逆而戕害,可以 為奠基之辛苦,少受折損。
總而言之,陰陽雖有利濟,五行雖有生剋,然則天地之間以其動能產生 動力,可以助益凡人修法之不足,只要明其理,循其要而修,自然事半功倍

無極麻仙姑 降
第二十八章 橫逆
不論佛道及至諸家,凡屬修法者,最忌橫逆。所謂:「橫逆」,顧名思 義,即可了然,修法必需按部就班,心理有所建設,根基紮實穩固,再累積 功行火候,而逐漸精深,以迄恆持不怠。若有強求背離,甚至妄行,縱然付 出苦心加倍,不但無功,甚至可能招致更大禍端。
「道家長生術」本質上是開發人體潛能,換言之,人體本具長生之所能
,只是無法揮灑運用,但是在開發潛能過程中,有藉助於天地能量或者藥材
,既然有引進外力,自然禁忌加深,自身之能量以及承受力,在人生過程中 久沿成習,加上新進力量以及增長之能量,(體軀承受之轉變,以及天地能 量、五行陰陽)對人體之影響,自然會使修法過程中,產生更多變數,唯萬 變不離其宗,既然長生是人身本能所具,只要依循得法,切莫強求,自然可 以依序激發潛能,而在溫和變化中,又可以不傷害人體久習之慣性,而減輕 變化之衝擊。簡例而言,人在烈日當中,不必要之激烈運動可以避免,修法 亦如是,明知逆行必害,何需強行?因此修法者在過程中,察覺異常不適, 立即停止,審閱修法是否有誤?如此即屬不強求。
「橫逆」再例舉:行氣順行於奇經八脈,若體質屬反奇經八脈,則必需 以逆行氣而行,切不可依正常行氣之法。總之「橫逆」是背機,亦是跳脫常 軌。世人常喜逞能、強求,修法絕對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