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氣功的發源地。氣功已有四千多年歷史,是中國文化醫學寶貴遺產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歷代留學及佛、道、儒等家的文獻記載了大量氣功資料。氣功有醫、儒、佛、道及武術各家,又有吐納、導引、煉丹、玄功、行氣、靜功、定功、性功、內功、修道、坐禪、內養功、養生功等流派數千。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氣功的各家各派互相學習,互相滲透,逐步豐富、充實和發展了中國氣功的寶庫。
二、何為氣功:
「氣」,是一種大自然的產物。氣體,由多種分子所構成,是構成生物最基本的物質之一,是維持生物活動原動力的基礎,可分為多類,存在於自然界、動植物間及人體內。意思說,在大自然中,有了氣才會有生物的存在,才有了人的出現。從大自然角度來講,即使是萬靈之首的人類也是一樣無法違背大自然而行,在茫茫無際的宇宙之中,人類只是微不足道的微細塵埃而已,早已順應宇宙之中地球生態環境的即定條件生存並繼續進化。即使在二十世紀時人類已能過利用高科技技術送人飛上月球或太空站,但也得處於模仿地球的生態環境狀態之中,一旦離開生態環境,人類就死亡了,只有順應天(大自然)才能生存並繼續進化。
「氣」是人體最基本的元氣,是生命的本源。人體的生長,發育、一切的生理活動、新陳代謝,都全靠氣的運行推動,有了氣才能生精血津液,才有神,有思維。人攝取大自然之氣比起攝取飲食物更爲重要;人可幾天不餐不飲,但絕不能離開大氣須臾。氣亦有防禦、固攝、溫煦、氣化的功能。因此,古代醫書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氣全則生,氣亡則死,氣豐則壯,氣衰則老。」因此,人體的生命,本源於「氣」,沒了「氣」,生命也走向終點。
人體的氣有兩種,一種乃人生下來時就已存在於體內的先天之氣,由父精母血而獲得,稱為元氣,一種是後天之氣,來源於飲吃食物,由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穀之氣、呼吸或其他方式,由大氣中所攝取而來的能量。元氣與後天之氣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爲用,後天之氣不斷培育和補充元氣,使其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而後天之氣的化生又依賴於元氣的活力資助。元氣充足,則精力充沛,人體各方面功能好,健康長壽,若元氣不足,人體各部之功能受到影響,便會產生各種氣虛的疾病,例如呼吸氣短、虛弱無力、消化不良、自汗惡風等。氣的運行若受到阻塞,便會出現氣滯毛病,徵象是局部疼痛和脹悶、惡心、噯氣、呃逆等,人體的氣若失平衡被,則引起疾病,就會未老先衰,甚至死亡。
後天之氣,是主要人體通過肺主氣功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新氧氣,呼出體內的二氧化碳濁氣,進行體內外氣體的交換。通過不斷的呼濁吸清,吐故納新,從而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肺的呼吸均勻調和,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
世界上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是有一定條件和原因的。氣功的誕生,緣自人類需要它。人們發現,通過意念、呼吸的結合,可有效地鍛煉了人體內在之“氣”,從而激發人體的潛能,因此練氣功無論是有意識“調息”還是通過練功自然達到呼吸均勻協調,對人體氣機都可能起到很重要的調節作用。
氣功,顧名思義,是一種練氣調息的功法,鍛煉適當,順應自然法則,符合生命規律,通過調心、調息、調身等方式,以攝取、輸送、調控人體能量使之充沛平衡,增強正氣活力,從而使全身達到氣血調和、經絡通暢、陰陽平衡、身心協調、保存元氣等良好狀態的功法,達到使身體的能量趨於有助於在整個生命的過程中,防禦病邪侵襲,提高生活品質,保持青春,延緩衰老,進而擁有健康長壽,達到養生目的。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
總之,通過有意識的調氣鍛煉,內外結合,動靜相宜,自養其身,可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的這種功法,就謂之“氣功”了。
三、氣功之源:
中華氣功,由上古到炎帝時代,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已經出現了著名的氣功師赤松子。赤松子爲炎帝時的雨師。他“煉神服氣,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焚”。
到了黃帝時代,氣功更是廣爲流傳,氣功師已把陰陽五行和人體的五臟相聯繫。黃帝不但本人練氣功,而且主張四方之民也應進行氣功鍛煉,運用靜功內丹功的練功方法去達到長壽的目的。當時最著名的氣功師有廣成子等。
氣功給當時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好處,到了堯舜時期,氣功在理論和功法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發展。人們也因應當時的天氣陰雨多濕得病的原因,肯定了作舞宣導的氣功療法,是治癒這些疾病、消除人們痛苦的有效方法。當時最著名的氣功師有彭祖和他的弟子青烏公。
三皇五帝時期,氣功得到了較大地發展,並出現了許多卓有成就的氣功師,使氣功脫離了自發的原始狀態,越過了初級時期,進入到了獨立治病健身的階段。
夏商時期,氣功仍繼續向前發展著,并以多種形式發揮著作用。
西周時期,氣功不但有了飛躍性的發展,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起了質的變化。氣功誕生以來,經過了漫長的初級階段,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豐富和提高。文王後天八卦的演成,《周易》的出現,爲氣功樹立基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王八卦的特點之一,是以坎離定南北。後世的氣功功法中,尤其是道家的煉丹術,定向南北時,多取文王八卦中的坎離之位,稱爲坎離相交,或取坎填離,就是人體之中的心腎相交、相補,練成純陽之氣。伏羲八卦,則是以乾坤定南北之位。這在氣功中也多有應用。當時的文王、武王、太公和周公等人,據說都有登仙之壽。到了西周未年,氣功的發展,遂轉入到了民間。如蜀人李真,到周朝時已經活了八百歲。他修煉于華山石室中,周穆王時居住在蜀地的金堂山。
春秋戰國至秦統一時期,大天下大亂,氣功在政治上分割混亂的局勢下,反而出現了大發展,在氣功理論和功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高和增多,主要體現在出現了大量的氣功著作和高層次的氣功人物。如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就記載了大量的氣功知識,在這部醫學巨著中的藏象部分,雖然是從醫學角度來論述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剖析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但這些理論同時又是氣功的基礎理論,是古氣功學賴以建立和發展的基石。其中的一些具體內容,又是氣功的許多功法的指導思想。氣功中所說的精、氣、神,都可以在中醫著作中找到理論依據及具體描述。同時,在醫學著作中,把氣功列爲藥石之外的一種療法,更有明確的記載。在其他著作中,關於氣功的記載也相當可觀。另外,在《尚書》、《道德經》、《孟子》、《荀子》、《呂氏春秋》、《公孫龍子》、《行氣玉佩銘》等著作中,都介紹了許多氣功知識;而作爲雜家的關於氣功的記載就更多。總之,春秋戰國時期的氣功,已經不是簡單的隻言片語的記載,而是上升到了理論,在氣功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關於醫學界中的名氣功師,在先秦時期更是不乏其人。其中的代表者,當首推戰國時期被稱爲扁鵲的秦越人。名著《難經》書中記錄了許多氣功知識,對氣功丹田之說起了重要作用。當時享有盛名的氣功人物有老子、莊子、尹喜、孔子、孟子、荀子、扁鵲、鬼穀子、王子喬、安期生、馬成子等人,都對氣功有一定的研究及成果。
兩漢時期,是氣功在先秦的基礎上進一步成長的時期。這個時期氣功的特點,是向深度和廣度進一步發展。在《淮南子》書中,記錄了不少氣功知識。大儒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出了“治身者,務執虛靜以致精”的靜氣功理論,對後世氣功的發展影響較大。一書,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記錄了許多漢朝以來的氣功。司馬遷在《龜策列傳》中,記錄了許多親自訪問的氣功史料。王充在《論衡》、《養性書》介紹了一些氣功知識及煉功方法。王符在《潛夫論》中,從自然本源上講述了元精自化,道生於氣的知識。此外,醫書《金匱要略》,及稱爲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荀悅所著的《申鑒》,崔實所著的《政論》,及《後漢書.方術傳》,《太平經》等,也介紹了大量氣功知識。《周易參同契》一書,首次提出了練功的時間和方位問題,這標明我國氣功發展史在漢末有了劃時代的飛躍。《金匱要略》一書,強調了“導引、吐納”的治療方法,爲醫療氣功的重要資料。兩漢時期除了有大量氣功專著問世,爲後世氣功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著名氣功人物也不乏其人,如漢初的張良、及華佗、張仲景、冷壽光、魏伯陽、王真、郝孟節、張道陵、張角等。
在東漢明帝時期,古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帶進佛教氣功;東漢後期,中國的道教開始成立,在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立於四川的鶴鳴山,以《老子》爲經典,稱爲正一道,又稱天師道。張道陵著有道守二十四篇;稍後的張角創立了太平道。道教創立之後,便尊奉老子爲祖師,其修煉方法,繼承了上古以來的氣功功法,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完善和提高,逐漸形成了氣功中的道家功法。但漢末的道教中,多以符錄爲民治病者,在民間影響較大。在兩漢時期,氣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這個時期氣功的特點,主要是活動於民間。
魏晉時期,氣功又在兩漢的基礎上前進了一步,其表現在氣功的著作中,深度和廣度又有新的發展;氣功界的代表人物,也從原來的醫學家和學者、隱士中增加了道家和佛家人物。東漢末至曹魏時期,道教代表于吉所著的《太平經》對精氣神有精闢的論述。其中關於“守氣而合神”的理論,爲歷代養生家所重視。特別是“守一法”,更爲氣功界所推崇。魏文帝曹丕所著的《典論》中,記述了當時的氣功成就。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氣功養生在理論、內容和方法上又有新的發展。著名養生家葛洪所著《抱僕子》中指出:「內心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干……養生之理盡於此矣。」他還認為練功的方法不拘一格、多樣化,隨意自然,「或屈伸,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擲燭,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提出了不拘坐、臥、行、立,意氣相隨的練功原則。醫學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指出了「几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的氣功治病方法。
惰唐時期,氣功已正式成為朝廷的一種醫療手段。惰朝太醫博士巢元方提出「治四肢痛悶及不隨,腹內積氣,席床必須平穩,正身仰臥,緩解衣帶,枕一 二一寸,握固。……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體泉。」這裹講到了靜功功法中調身、調心、調息的方法。
宋元明清時,各代名醫書中以及其他文獻中有關氣功的論述記載就更多了,不僅醫學,而且各家也有不少專著。清初汪訊淹著的《醫力集解》搜集了一些前人練功的力怯,其中有「調息之法,不拘時候,隨便而坐,平直其身,不倚不曲,解衣緩帶,務盡調適,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吐出濁氣,鼻中微微納之,或二一、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之,叩齒數遍,舌抵上愕,唇齒相看,兩口垂簾,令隴隴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以一至十,以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數亂」的練功記載,其方法與隨意功法就更加相接近了。
民國初期,由於當局對中醫采取取締的政策,使氣功處於停滯的狀態。
到了現代,更是名家輩出,「內養功」、「鶴翔樁氣功」等都是很著名功法。
四、氣功之迷:
氣功能強身健體、治病嗎?
人類能領先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源於人類擁有一個特別發達,特別靈的腦袋。
而這腦袋,仍須依賴軀體神經系統來聯繫各感覺器官之通訊(感覺神經),及指揮人體的各項外表活動(運動神經)。
頭腦的頂部是大腦,控制語言、邏輯思維、藝術才能、記憶、全身的隨意肌和感官,人體的總指揮,這部分是有意識的。
小腦,位於腦的較深一層,在大腦的後部低端,控制身體的協調、平衡和姿勢,這部分的活動是無意識的。
在腦的再深一層,小腦的正前方,由許多神經束組成骨幹的自主神經系統,負責調節心搏、呼吸、血壓、體溫和其他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無意識功能。
內分泌系統,主要由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腺、性腺(女性卵巢男性睪丸)所構成,腦垂體位於腦下方,在內分泌系統功能中起到監控調節重要作用,分泌的激素既直接作用於人體,也調節或激發其他腺體產生激素,間接作用於身體各部組織,也是無意識功能。
但腦垂體本身受下丘腦控制,下丘腦是腦的一部分,位於腦垂體上方,接收各感覺器官之通訊信息,感到有需要時,會分泌化學物質緩慢地傳到腦垂體,激發或抑制腦垂體釋放激素,調節多項人體功能,這部分的活動是無意識的。
免疫系統,人體百分之九十的疾病與該系統失調有關。免疫系統的結構是繁多而複雜,主要的器官淋巴由骨髓、胸腺組成,周圍淋巴器官包括扁桃體、脾、淋巴結、集合淋巴結與盲腸,這些都是用來防堵入侵的毒素及細菌的關卡。免疫系統保護人體免於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攻擊。清除新陳代謝後的廢物及死傷細胞,修補受損的器官、組織,使其恢復原來的功能。並對入侵者產生記憶及產生相應抗體,當下次有同樣的細菌入侵時,就以該抗體將其消滅。這部分的活動亦是無意識的。
身、心、腦、行為之間關係密切,各司各職,相互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人的健康與疾病影響相當大,如焦慮、沮喪、精神壓力過大(屬大腦思維)等,可引致胃酸分泌過多(屬無意識器官)、嚴重者出現胃痙攣、胃出血,或引發其它疾病,因而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從大自然角度來講,人類可無法逆天(大自然)而行,在茫茫無際的宇宙之中,人類只是微不足道的微細塵埃而已,早已順應宇宙之中地球生態環境的即定條件生存並繼續進化。即使在二十世紀時人類已能過利用高科技技術送人飛上月球或太空站,但也得處在模仿地球的生態環境狀態之中,一旦離開生態環境,人類就死亡了,只有順應天(大自然)才能生存並繼續進化。
由於人類的肆意破壞,地球上生態環境的惡化進度,遠遠超過人類的適應力進化進度。而大自然賦予人的生命之中,人的免疫系統及預警感覺系統(特異功能)也是天生俱備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有需要它存在的意義就會讓其繼續生存、進化,不需要它存在的意義就會讓其漸漸衰退,甚至消失。隨著人類的進化,人類對自己進行某部分的過份保護,那部分的功能就會自然而然地衰減甚至歸隱。人的居住環境越安全越舒適,人們就不再有危機感,預警感覺系統(特異功能)就衰退消失了。人體及免疫力均比以前衰弱了,而細菌則進化的更強壯,且集各方大成,一消一漲,人們就百病欉生了。藥物,無疑能醫病或袪除障礙,然特效藥有如一頭狂魔,逢鬼殺鬼,遇神殺神,不管好壞細菌細胞,均格殺勿論,雖醫好病,本身的免疫力也損傷慘重。對入侵者產生記憶及產生相應抗體也消失了,於是,同一種類病菌,可蹂躪你的身體好多次。生命潛能,如已耗竭,雖有特效藥物,亦無法回天。因此,固本培元,增強體質及提高免疫力,停止心識之現行,修心養性,才是正理。
另方面,在人體的進化中,除了大腦一直在進化、腦容積在增大中,人的體格在慢慢增高中,人體的其餘器官不是保持現狀就是比以前衰弱了。
大腦的進化,是屬於崎形的,當週圍生態環境發生變化時,大腦的思維、記憶、容量就跟著相應變化,於是,當週圍生態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時,大腦的記憶、容量就越來越大,思維也越來越覆雜。大腦的容量一層疊住一層,發展到現在,結果是有九成的腦細胞未能利用到,可能是腦本身的管理系統紊亂、跟不上週圍生態環境變化所致。
上天很公平,凡事總不能十全十美,有好才能顯示壞的,同樣,有壞才能凸出好的,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本來有思維的大腦與無意識的各器官之間關係密切,各司各職,隨著大腦越趨發達,和各感覺器官之間的通訊尚能維持,但和各無意識器官就發生了微妙變化,本來就已微弱的預警感覺系統(特異功能)訊息,幾乎被思維(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運作)完全蓋掉了。(動物對危機感的靈敏度比我們強的多,皆因牠們一生之中需要一直使用著,預警感覺系統本能還健在的原故。)對下丘腦及腦垂體的影響加大,從而影響激素的正常分泌,而內分泌失調,可能會影響到免疫系統,從而引致身體機能紊亂。結果,除增加大腦的負擔之外,套用現代術語,是河水侵犯井水的現象,或謂之外行領導內行,吃力不討好。通過練氣功,把大腦主導能力歸還各無意識器官,讓大腦多點空間休息,卸掉額外負擔;而各無意識器官的功能,也同時恢復、發揮本能、潛能,恢復之前各司各職的狀態,為身體健康創造更好的良好條件,這就是氣功之迷了。
有些人孩童時期懷有特異功能,在他能夠完全放鬆自己的時候,特異功能就能發揮自如,但在陌生環境或攝影機鏡頭前,一緊張,特異功能就消失了,但不等於他沒有特異功能。隨之年齡漸大,大腦思維一趨向覆雜,特異功能在表面上就消失了。
膽怯、煩燥、驚悸、心跳、易怒、易悲、多憂、多慮、情緒紛亂、遇事善忘等等這些徵症,和大腦思維有關聯;頭暈、腦脹、眼花、耳鳴、失眠、惡夢、少食不夠營養、工作不耐疲勞、多食不能消化、上重下輕、肌肉瘦削,這些徵症,大腦可奈它無何,而這些都是很普遍的都市病,通過練氣功絕對是能够減輕及治癒上述病症的。
氣功,華夏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之一,是華夏兒女為了抵禦疾病和適應自然環境的生存能力,經數千年探索出的一種特別有效的恢復人體本能的強身健體方法。
氣功,著重在一個「氣」字,各門各派所傳授的氣功,把古代的吐納、閉息、調息、存神、導引諸法等繼續發揮光大,有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數呼吸法、調息法、閉息法、運氣法、前升後降法、後升前降法、左右輪轉法、中宮直透法等等,靜功、動功,功法很多,都是由意念去引導「氣」的動作,去釋放局部大腦思維,放松局部感覺及運動神經,恢復局部無意識器官的功能,使之發揮本能、潛能,於是這部分的不適或病徵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或痊癒。不同門派的氣功,由不同的意念去引導「氣」的動作,能有效治療不同的病症,但也都有它的局限性。這跟不同種類的中藥能夠治療不同的病患是一樣的。而每個人的體格、思維、周邊環境都不同,練功的功效自然就相差甚遠。但能強壯體魄是無可置疑的。
人身上的病症,有些是明顯的,有些是隱藏的。明顯的病症,自己和醫生都能夠知道;隱藏的病症,就不容易覺察,甚至用種種方法檢驗也看不出。通過練氣功,衰弱身體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恢復健康了,體魄也就慢慢變強壯了。
氣功一出現,就以它那奇妙的功效爲人類的身體健康服務。隨著歷史的發展,氣功也相應地發展著。在我國原始社會後期的神農時代,傳說著名的氣功師赤松子,因“練神服氣”而取得了長生。軒轅時期的廣成子,曾經隱居崆峒山的石室中進行氣功鍛煉。他通過“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的練功方法,堅持長期的靜功鍛煉,把自己練成一個非常健康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成就的氣功師就越來越多,不勝枚舉。如:相傳爲顓頊帝玄孫的彭祖,因爲“好恬靜,善於補導之術”而活了七百多歲;周康王時的尹喜,相傳深得其師老子的“內外修煉之法”,堅持不懈地進行氣功鍛煉,遂練成了一個“面有神光”的健康人。
《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遠在陶唐氏之始,天多陰雨,河水泛濫,潮濕陰冷,引起人們氣滯血淤、筋骨蛙縮不舒,「故作舞以宣導之」,以宣導血脈,通利關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因此,以早期氣功來看,應該是樸素的、簡單易行的。氣功是人類要使自身機體適應大自然的種種變化,以求保存自己和延續。人體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構成精巧的有機體系。這體系可通過氣功等方法來實現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復。氣功運用意識的作用,通過自我身心鍛煉,從而對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以順應人體系統的運動機制。氣功就其產生和本質來說,是自然的、簡樸的,古今氣功名家認為式貴於簡,功貴於專,這是很有道理的。
據考證,“氣功”一詞最早出現於晉.許遜著《靈劍子》一書,其後的《太上靈寶淨明宗教錄》中也有記載。在隨後的古文典籍中,也有關於氣功的片言隻語出現,如《雲笈七簽》中雲:“論曰:氣功妙篇,氣術之道數略同,專其精通則世一二。”總之,“氣功”只是一個單一詞,並沒有統一其他的比如禪定、導引、丹道、觀想等等訓練方法,氣功的含義也並非今天的氣功含義。
到了近代,“氣功”一詞始見於1933年董志仁的《肺癆病特殊療法》(簡稱氣功療法),但是也並沒有在全國流行。新中國成立後,劉貴珍先生提出並推廣氣功療法,後來經國家支援創建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氣功療法得以在全國大面積的推廣,劉貴珍所選用的“氣功”一詞自然也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傳開,並得到確認。
劉貴珍《氣功療法實踐》說:“爲什麽要稱它爲氣功療法呢?‘氣’這個字在這裏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及 後,劉貴珍在第二版的《氣功療法實踐.寫在前面》中對氣功的概念加以修改:“依據古典理論,將這種培育正氣爲主的自我鍛煉方法命名爲‘氣功’。我們認爲,氣功的‘氣’不僅包括呼吸之氣,也包括人體內的正氣。”“我們把培育元氣的健身法稱之爲氣功,這充分體現了‘以氣爲本’的祖國醫學傳統理論的觀點。”“氣功之‘氣’主要是指真氣而言。”
在古代的中國,早有“禪定”、“丹道”、“窮理盡性至命”等等的訓練方法,但沒有出現一個名詞將各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源於在古代,一直是儒家、佛家、道家三派對峙,沒有一個派別能夠統一其他的派別,而且這三派的思想源頭也不一致。
到了近代,氣功這一個名詞統一歸納了種種不同的叫法:包括古代被稱爲導引、吐納、煉金丹、觀想、禪定等 身心鍛煉方法。
氣功從字面上來理解,是由“氣”和“功”兩個字來組成。什麽是“氣”,將它理解成“物質”、“精神”、“場”、“能量”等等,總不能夠盡意,都不能夠表達它的真實含義。氣、元氣、陰陽之氣、神氣、氣勢、節氣、正氣、骨氣、運氣、靈氣、勇氣、五行之氣、怒氣等等,“氣”這個詞的極爲豐富的中文用法中,已經承載了很多的東方哲學的意蘊。當人們要表達一個玄妙的思想,無論精神還是物質,都習慣用“氣”去表達。 能量與氣功宇宙中有無窮無盡的"生態量子場",它們以一定的頻率不停地在波動而輻射能量。因此,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如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樹木花草,其變化或活動都是由能量所推動,沒有能量則一切都歸於死寂,歸於靜止。
“氣”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的物質之一,是維持萬物活動的基本力量,氣的運動變化產生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變動。“氣”,雖然我們的肉眼看不見,但卻是維持生命原動力的基礎,不僅存在於自然界、動植物間,同時也明確的存在於人體內。
人的形體構成,自然也是以氣為物質基礎的。生命從產生到消亡,中間經歷了生、長、壯、老、死的全部過程,實際上即是“氣”的生成運化的過程。人體有了氣,才有生命,有了氣才能生精血津液,才有神,有思維。因此,人體的生命,本源於“氣”,沒了“氣”,生命也走向終點。
人體之氣對於人體來講,除去構成人體,維持人的生命之外,還有多種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致可歸納爲以下功能:
氣是活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它對人體的推動作用表現在:激發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促進人體生長發育;促進血的生成,推動血的運行;促進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因爲氣有以上推動啟動作用,當人體氣虛時,各臟腑的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如心氣不足,胃氣虛,肺氣不足等,就是臟腑功能減弱的表現。《靈樞.決氣篇》:“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氣虛就會影響到血的生成,使人體血虛。因爲“氣爲血帥”,“氣行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虛時氣的推動作用減弱,就會産生瘀血。津液的生成靠脾氣的運化,胃氣的消化吸收,飲食物中的五穀精微被攝取後,要靠脾氣的作用運化到肺,由肺氣輸布到全身和腎氣的作用排泄津液中的液中之濁。
人體的熱能來源於氣。人的體溫是靠氣的溫煦作用來維持的。人的臟腑、經絡也必須在氣的溫煦作用下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血和津液等體液也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來進行正常的迴圈。這正是“血得溫而行,得寒則凝。”如果氣的溫煦作用失常,就會出現喜暖畏寒、四肢不溫、體溫偏低,血和津液運行遲緩引起的血凝和水液代謝停滯,水腫、痰飲等。人在練氣功後由於陽氣足,就會比常人更不懼寒,顯得比一般人能量大、熱量高。
《道藏.玄風慶會錄》:“氣全則生,氣亡則死,氣豐則壯,氣衰則老。”《醫門法律》:“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人體的氣有兩種,一種是先天之氣,一種是後天之氣。
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重要、最根本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的組成主要是腎所藏的先天精氣,同時也依靠後天水穀精氣的補充。元氣根於腎,它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作用於人體機體的各個部分。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因此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人體元氣充沛,各臟腑經絡功能就好,生命力就旺盛,人體素質就強健。反之如果人體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營養不良導致元氣生成不足,或因久病、勞役過度、房室不節等使元氣耗損太過,就會形成元氣虛衰而導致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的病變。
宗氣,是由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穀之精氣與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互結合而成,它積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宗氣的盛衰取決於肺的呼吸功能與脾胃的運化功能。《靈樞.五味》指宗氣上“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下“蓄于丹田,注足陽明之氣而下行於足。”宗氣的主要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心脈以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結律等,皆與宗氣的盛衰有關。《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曰虛裏,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其病在中,……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指出宗氣具有推動心臟的搏動、調節心率和心律等功能。
營氣:營氣是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的,它行於脈中,成爲血液的組成部分。《素問.痹論》:“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營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靈樞.邪客篇》:“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爲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
衛氣,是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中的部分所化生的,它行於脈外,活動力強,流運迅速,運行於皮膚、分肉之間,護衛肌表,防外邪入侵;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同時調節控制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靈樞.本藏篇》:“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把膚理。司開合者也,”又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緻密矣。”
營氣與衛氣都是水穀精微所化生的,營在脈中,主內守而屬於陰;衛在脈外,主外衛而屬於陽。營衛二者協調時,人體才能正常的腠理開合、正常的體溫、正常的防禦能力,才能“晝精而夜寐”。如果營衛不和,就會出現惡寒發熱、無汗或多汗抗禦外邪能力低下以及“晝不精而夜不寐”等症。
另外,人體還有臟腑之氣(如心氣、肺氣、胃氣、腎氣等等)經絡之氣。臟腑之氣與經絡之氣是元氣所派生的,元氣分佈在不同的臟腑和經絡,即成爲某臟腑之氣或某經絡之氣。
氣的防禦作用,主要體現在護衛人體的肌表,防禦外邪的入侵。《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指人在氣虛時由於衛氣不足,人的抗病能力、免疫能力都會降低,邪氣就會侵入人體。如果人體氣的防禦作用較強,這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練氣功的人由於衛氣足,對外邪防禦作用強,對於風、寒、暑、濕、澡、火、疫癘等外邪有較強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不易受邪患病。
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氣對血、津液等液體物質具有控制作用,防止過多分泌或無故流失。如果氣虛,氣之固攝作用失職,就可能産生各種液體外溢和流失。
氣能固攝血液,使血液循脈而行,防止其逸出脈外的作用。如氣虛不能攝血,就會産生各種出血症。如血崩、嘔血、鼻衄、肌衄等(包括子宮功能性出血、支氣管擴張吐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病中氣虛者。)
氣能固攝津液,使體內水液正常輸布和排泄的作用。如氣不固津,就會産生氣虛自汗、多尿、小便失禁、口角流涎、泛吐清水和瀉泄滑脫等症。
氣有固攝腎精的作用。如果氣不固精,就會産生男子遺精、滑精,早泄等症。
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産生的精、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及相互轉化。氣化作用將人攝入的飲食物轉化爲水穀之精氣,然後又分化生成氣、血、精、津液等。飲食物經過消化、吸收精微部分,剩餘部分轉化爲糟粕,排出體外。津液經代謝、除濡養身體各部分之外,有一部分化爲汗液從毛孔排出;另一部分化爲尿液,經腎與膀胱的作用排出體外。由於精、氣、血、津液都是從飲食精微所化生的,它們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因此有“精血同源”、“津血同源”、“血爲氣之母”等說法。如果氣的氣化作用失常,就會影響到氣、血、精、津液的新陳代謝;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到汗液、尿液及食物曹粕的排泄,從而形成各種代謝失常的病變。
在中醫學中人體的生理功能與抗病的能力稱爲“正氣”;體內致病物質或使人致病的外界因素都稱爲“邪氣”;體內多餘的、不正常的水液稱爲“水氣”。練氣功的目的在於增強正氣,排出邪氣,使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長期不受邪氣干擾,人體陰陽相對平衡,就有健康長壽的可能性。
氣功係順應自然法則,符合生命規律,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方式,以攝取、輸送、調控人體能量,從而使個體達到氣血順暢、陰陽平衡、身心協調等良好狀態的功法。
練氣功不僅有排邪氣的作用,而且有補氣補血的作用。通過練氣功改善了氣虛狀況後,氣的推動作用加強了,人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就會趨於正常,人體的血液生成和運行情況、津液生成和輸布情況都會趨於正常。
練氣功可以調動人體潛能,又能從大自然攝取能量,是有利於人體內物質代謝和物質轉化的。因爲練氣功總的效應是調節人體內陰陽不平衡之處,能使之趨於平衡。因此要調動人體潛能促進人體氣化作用,促進氣、血、津液和精的化生及其代謝,練氣功是十分理想的辦法。練氣功既可以排出病氣(冷的、熱的、濕的、燥的、麻的等等各種邪氣),又可以補其不足(津血爲陰、氣爲陽)。氣功促進氣化作用是據人體情況而定,陽虛補陽,陰虛補陰,氣功對人體的生理變化有雙向調節作用,永遠是趨向于平衡的,而且沒有藥物的副作用。
練氣功可以吸取大自然的真氣,大自然之真氣對於人體之氣的補充是最重要的,因此練氣功勝於一切補氣之良藥。如練功實踐中衛氣虛的人通過練氣功可以增強抵抗力,減少感冒,改善冷天手足冷等現象。營氣虛血虛的人通過練氣功可以提高血色素、血小板、紅血球的數量等,改善貧血情況。宗氣不足的人常有心臟搏動失常;心率或心律失常等症,或有語言、呼吸障礙,通過練氣功可改善部分人的心電圖,使其心率、心律恢復正常,可改善部分人呼吸、語言不利的情況。對於元氣不足的人練氣功尤爲重要,練氣功可以調動人體潛能,溫煦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增強人的素質,使人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
氣功是人們在生産、生活、醫療保健等多種實踐中,逐漸總結而形成的。氣功療法與體育療法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可以包括體育療法,但體育療法卻代替不了氣功療法。肢體運動始終只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爲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必以調心爲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爲主。氣功之氣是指“內氣”、“真氣”,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氣功療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至少它是心理療法與體育療法的綜合。
氣功療法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等,對覺醒狀態下的病人進行說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於睡眠的催眠狀態,再對呈催眠狀態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從而加強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正確的練習與有恆的實踐,可以使個體的能量趨於充沛平衡,有助於在整個生命的過程中,增強正氣活力,防禦病邪侵襲,提高生活品質,保持青春,延緩衰老,進而擁有健康長壽,幸福美滿的理想人生。 人生如此美好,世界多麼燦爛,珍惜生命,善待人生,請從氣功與能量入門。
四、氣功流派:
氣功,歷史悠久,功法繁多,數以千萬計,由於學術上相互承襲演化,功法之間並存錯綜複雜的交叉問題。這些功法自成體系,相互關連,流行於社會。氣功種類一般可劃分為:
儒家氣功:以攝生養氣、存心養性爲主;
醫家氣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爲主;
道家氣功:重在修煉,以性命雙修、修心煉性、清靜無爲爲主;
釋家氣功:以悟性、煉心、超脫、空無和明心見性爲主;
武術氣功:以禦敵防身,提高技藝和表演爲主;
民間氣功:多爲單一功法,各有特點。
氣功流派,是較難明確地按某種單一標準進行分類。按照傳統氣功功法的特點,綜合歸納爲五大流派:
吐納派:
強調呼吸鍛煉爲主,達到練氣、行氣的目的。或稱爲“煉氣”、“調氣”、“行氣”、“調息派”。主要是以“呼吸精氣”、“吸新吐故以練髒”等思想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又分爲納氣法、吐氣法、胎息法三大支流。
納氣法又稱閉氣法,以練吸爲主,認爲此法可延長壽命。“胎息”、“體呼吸”、“龜息”等功法屬此類。
吐氣法是以練呼爲主的呼吸法,認爲此法可以呼出五臟餘濁之氣,以治療相應的疾病,使身體強壯,益壽延年。
胎息法是一種緩慢微弱深長的呼吸法、結合想象呼吸由臍出入或由毛竅出入,故又稱臍呼吸、體呼吸。
禪(靜)定派:
禪定派是指意念集中,靜坐凝心,專注一境,凝神內斂,達到心如明鏡止水,一塵不染的境界。特點是,採取適當的方法集中意念,強調“意念”的鍛煉。儒家的坐忘,道家的抱一、守中入靜,佛家的禪定等都屬此類。
數息觀:即以專心於數聽呼吸等法,使分散浮躁的精神專注於一。
壁觀:即用面壁靜坐的方法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端,使心如牆壁。
止觀:即通過止法或觀法,用以掃除妄念,專心於一境,以凝神靜意。
存想派:
以假設或想象的方法,使意念集中,強調“意念”爲主的鍛煉,而達到治療作用的靜功方法。閉目內視,存想可以與體內的內景或大自然的外景相結合。如返觀內視臟腑經絡,或想象體外的天地自然景色,觀日月星辰,雲霞飄渺之象,山川景色,海闊天空之象等等,並以此法治療疾病和提高功夫。觀相派也屬此,它要求幻視到某些境物形影。優點是易學、易入情境。但紮根不易,基礎未穩定,則易入幻境,邪氣干擾,頭昏痛,所以最好要由師傅教授。
周天派:
起源於古代內丹術,故又稱內丹派,強調在意守丹田、思想內斂的基礎上,意氣相依,使內氣沿體內任督二脈等經絡周流不息。要求真氣運行於任督二脈,使小周天暢通;在此基礎上練通大周天,而大周天通百脈,使穴位開闔,活躍經氣,增強體質。道家內丹術廣泛而形象地運用了中醫的陰陽五行、髒象經絡學說中。
導引派:
以動功爲主,意氣相隨。其特點是: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或自我按摩。要求操作時思想專一,全神貫注,不可分神。可分爲體操型、按摩型、自發型三類。
體操型注重健美鍛煉,動作連貫,具有疏通經絡、強壯筋骨之效,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之類;
按摩型是以推、拿、揉、捏、按、壓、擦、擊、拍等常用手法以通利氣血、扶正祛邪,如保健功、老子按摩法、洗髓金經等;
自發型功法,是由靜極生動、往往由小動到大動直至劇動,有時出現按摩拍打動作,具有活動筋骨、暢通氣血、祛病健身的作用。
另外,有些民間功法,可學各種流行功法,淺學易懂,不屬傳統派別,是各門派的浮面功夫,花拳繡腿,博雜而不純。
養生功法,功法紮實無華,安全無慮,不會走火入魔,對人體具預防治療保健之功能,兼具平心靜氣,能導致養氣修心,定慧雙修的境界。但一般人以為功法平平無奇, 而不以為然。
灌頂,包括密法灌頂,據說可縮短練習時間,由上師代勞,可加速過關通竅之體悟,有根基之有緣人能得之,另闢方便途徑,教外別傳。但花費極昂貴,不知真灌頂還是假灌,且易生速成之念,依賴他力,易墮玄秘之境。
自發性、放鬆、感覺、催眠等功法,如香功、外丹功、靜智、智能、潛能開發等功法,功法簡單,速成,容易掌握,外脈易有作用反射,病氣易散,屬中層功法。邪氣易干擾,真氣易耗損,缺乏定力,精神耗弱,易至走火入魔或臟體代謝異常。
有些門派,或門規很嚴,易進難出,或自封爲掌門人、祖師爺,大樹個人絕對權威,或對違規功友嚴加懲罰,或排斥別的門派,甚至被某些政治組織所利用,這些都是幫派思想殘餘的表現。練功人應堅信自己的信念,別輕信他人。
五、氣功功效:
氣功,顧名思義,是一種練氣調息的功法,順應自然法則,符合生命規律,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方式,以攝取、輸送、調控人體能量,從而使個體達到氣血順暢、陰陽平衡、身心協調等良好狀態的功法。可以使個體的能量趨於充沛平衡,有助於在整個生命的過程中,增強正氣活力,防禦病邪侵襲,提高體能品質,保持青春,延緩衰老,進而擁有健康長壽,幸福美滿的理想人生。如果說利用外界因素來調整機體的狀態,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爲外部療法的話。那麽,已被人類所重視的氣功療法,則在於充分利用人體的潛能 進行內部療法。氣功的誕生,緣自人類需要它。
氣功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爲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爲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範。
氣功鍛煉時心靜體松,元氣充盛,使氣血得到充養,保存元氣、促使氣血運行,疏通瘀阻的經絡,令全身經絡通暢,氣血調和,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充養。
氣功鍛煉通過調心凝神,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氣化功能,培養了真氣,從而使“精”足、“氣”充、“神”旺、身體健康。人體的健康取決於元氣的充盛,元氣充盛則後天諸氣得以資助,從而臟腑充盛,心身健康。氣功鍛煉的治病強身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培補元氣而實現的。
氣功鍛煉時,通過寧心斂神、息息歸根、氣貫丹田的方法,通過日積月累的鍛煉,調整機體臟腑之間的陰陽平衡,使腎氣充實,元氣旺盛。氣足神自旺,神旺則頭腦清醒,步履穩健,體質增強。從而起到養生益智,祛病延年的作用。
氣功對機體陰陽平衡具有廣泛的調節作用,可通過一定的功法,達到調節機體不同的功能狀態,使之呈現出“抑亢助虛”的雙向調節效應。比如,對高血壓和低血壓病人,氣功鍛煉可使兩類患者的血壓均趨向正常水平。同時,通過練功使心神安寧,“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協調臟腑的功能,使各臟腑各安其職,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從而使身體健康。
健身首要健心。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內分泌失調,健康就很難得到保證。所以首先要修心養性,提高心理素質。
學練氣功,遲學不如早學。沒病學了可保健康。年青人學了,到老年可減少許多病。也許有人擔心,學練氣功會妨礙當前的工作和學習。雖然練功要佔用一定的時間,開始時或有一定的影響。當練功一段時間後,體質會有所改善,病痛少了,精神好了,智力、慧力得到開發,人際關係得到改善,工作效率就能提高,得到的肯定比失去的多。
除了健身防病之外,氣功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修心養性,提高人的品德。練功的人多了,無原則糾紛便少了,互相幫助的事多了。此外,練功可以開發智慧,增強記憶力和理解力。練功可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健身。人們習慣於出了問題再補救,高明一點的則採取預防措施。 最理想的策略是通過練氣功增強本身抵抗力。
人體能量除來源於食物之外,還來源於宇宙。以氣爲食的修行人很多,對於抗食抗藥的患者是非常值得借鑒的。抗食抗藥是人體抗污染本能的反應,患者應通過合理的養生運動排毒才能消除這一現象。人體在新陳代謝進行中會產生毒素,需要通過大小便、汗液、眼淚、血液、肝臟、藥物等排解。
如果長期的精神不愉快或緊張會使人出現各種機體病變。這種以精神因素爲誘因而引起的軀體病變,被心身醫學命名爲心身疾病。例如,精神緊張可引起消化系統病變。初期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食欲不振、腹脹、吞酸等症狀。如長期得不到緩解,病變則可能由功能紊亂發展到胃腸粘膜糜爛,轉爲器質性病變,成爲消化系統潰瘍。這是一種心理→生理→形態反應環節向著病變方向發展的結果。相反,保持精神愉快,會使機體各系統功能保持協調而有序化的狀態,使機體免疫抗病能力增強,從而起到健身防病和治療軀體病變的作用。這是機體心理→生理→形態反應環節向著有利於身體健康發展的過程。 通過氣功鍛煉可使這種機制加強。
練氣功要取得好的效果,要求練功人必須達到入靜狀態,放鬆心身,排除雜念,使意識逐漸由清醒進入到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狀態的過程。這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靜狀態的心理生理學機制,乃是一種自我暗示與自我催眠。入靜較深時,練功人僅知道自己是在練氣功,大腦除自知練功這一區域保持清醒興奮外,其他部分則進入主動的類似睡眠樣的高效率的休息抑制狀態,氣功術語叫做“一念代萬念”。這時,把體內能量全數撥歸身體自癒系統統籌,可得到最合理的能源分配,發揮最大的功效。臨床及實驗結果表明,當人體處於這種狀態時,從主觀上練功人會感到心情非常舒暢,全身非常舒適,心胸非常開闊,整個心身都處於一種有效的放鬆和美好的感受中。從客觀上可以檢測到這種精神狀態會直接影響神經內分泌的功能活動,進而影響全身各系統的功能活動向著協調有序化的方向發展,起到健身與治病的作用。這種心理→生理→形態過程,以及配合呼吸與運動的鍛煉,是氣功産生效應的重要機制。也是傳統氣功的真髓所在。
氣功的作用原理並不是針對某種疾病或某個局部起作用的特殊療法,而是以改善人體整體機能狀態來獲得療效的。這就是說,氣功並不是直接地取得療效,而是通過發揮人體的潛在能力而實現其種種作用的,其機理複雜而又全面。
調和陰陽是氣功作用的主要原理。練功者通過改變呼吸方法、意守方法配合相應的軀體動作,實現對陰陽、臟腑的調整作用。氣功療法中的整體作用、雙相作用,正是通過這一機理而達到的。實驗研究所揭示的氣功能調整植物神經的張力,佐證了氣功對人體陰陽具有調整作用。
人體尚有許多潛在能力還未被發掘、利用,如何開發潛在能力,是人體科學中的一大目標。氣功鍛煉所顯示出的某些迹象,如較大幅度地提高記憶力、自我控制能力及培養、引發某些超常能力的作用,似已初步提示,它具有開發潛能的作用。
古代的人類,可能由於生活簡單,生活環境凶劣,先天性免疫力較強,即使有病不用服藥而可以自動痊癒。但現在的人類,身體的免疫力卻越來越低,容易被各種疾病入侵,靠吃藥才能治好。而有不少慢性病,吃藥祇能控制病情不使惡化。正如今天不少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胃病等要終生服藥一樣!
人的免疫力為什麼會逐漸降低甚至慢慢消失呢?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過多的保護使人體抵抗力趨向衰弱。再者,終日處在精神緊張、恐懼、興奮的七情六慾之中,使大腦皮層不能好好休息,再影響到內臟器官的平衡,身體從有序陷入混亂狀態,疾病因而產生。而氣功就是通過一定的鍛鍊方法:意念、呼吸和姿勢,放鬆和入靜,減低人的緊張狀態,調整人的七情六慾,從而恢復人類先天的免疫力,而治癒疾病。同時,練功可以陶冶性情,糾正過份的大喜大悲大怒等,對治病有好處,古人叫做性命雙修。
總之,氣功對人體的代謝、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對人體的呼吸、心血管、腦等各個系統的臟器都有明顯的作用。通過氣功養生可以使你永保健康,提高生存質量。
祖國醫學把精、氣、神視爲人體的內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體的機能狀態。氣功就是外煉“筋、骨、皮”、內煉“精、氣、神”的動靜結合的自我鍛煉養生法。“精”包括先天腎精和後天水穀之精兩部分,二者通過肺心脾諸髒,敷布周身,以保證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活動的實現。氣功對精有著明顯的影響和作用,只要練功得法並持之以恒,對先天精與後天精都有加強充實作用。男性患者的遺精、早泄、精冷、精稀,女性患者的帶下、崩漏、經少、病理性閉經等現象,都屬於精的病理範圍。這些病理現象,通過煉功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醫治,此即是氣功對陰精發揮作用的佐證。消化功能紊亂、營養障礙的患者通過氣功心腎相交之法,腎陽固秘,脾陽得賢而健運,胃陰也得腎水上濟而滋潤,從而胃腑和降善於納腐,脾運有度、精微充脈,臨床表現爲食欲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謝加強、營養狀態得到改善等等。這都是氣功對水穀之精發揮作用的佐證。以上是氣功對後天精的作用表現。氣功對先天之精也同樣具有充益作用。先天之精藏於腎,氣功意守丹田命門之法,就是充實精水之術。先天精依賴於後天精的滋養,通過吸抵撮閉鍛煉,兼備寡欲持滿陶冶,則陰精自然充實而固澀,腎中元精得陰精濡養,則愈加壯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這就是“練精化氣”的必然趨勢。顯然,氣功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氣功培補元氣的機轉。練功元氣充益後,則可更好地激發與推動臟腑進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動,這對維持機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練功能進一步發揮練氣化神的作用。神,包括先天元神和後天識神兩種。元神生化於先天元氣,識神生化於後天之精氣。元神,識神都來源於物質,又皆反作用於物質。《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這是氣功培補元氣的又一重要意義。
氣功在古時稱爲“導引”,屬於養生術,與中醫學關係很密切。古代醫學家大多通曉養生之術,而養生學家也深知醫藥之理。一方面中醫基礎理論是組成養生學理論的重要部分,起著指導練功實踐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練功實踐獲得的實際感受,更可加深對機體陰陽、臟腑、經絡、精氣神、氣血及氣化等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通過實踐與理論相互間的反復作用,氣功效應的中醫機制也逐漸被總結提煉出來:氣功主要通過調神練意的過程或方法,起到調整臟腑機能、增強氣化功能、發揮平秘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培育真氣的作用,達到養生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氣功無疑對身體有益,但也有很多人對氣功有錯誤的觀念,有人以為氣功是靈丹妙藥,只需勤加練習就可去除百病。須知養生、治病之道在於飲食、藥物及導引,不能只偏重其一。由於氣功之迷尚無法完滿解釋,因此有些人只好故弄玄虛,擺出一派惟氣功獨尊的姿態。而氣功的功效,必須要練習一段時間才能有所得益。對於一些正在服藥的病人,除了按時吃藥、注意飲食,加上練功,是能加速痊癒的。
六、何為意念:
氣功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爲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爲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
調心、調息、調身,主要是通過意念、呼吸的結合,有效地鍛煉了人體內在之氣,從而激發人體的潛能,因此練氣功過程中“意念”是很重要的,無論是有意識“調息”還是通過練功自然達到呼吸均勻協調,對人體氣機都可能起到很重要的調節作用。
意識是隨意運動系統做功的動力。意識越強,隨意運動部位機能就越強。如果我們對某一學科越感興趣,我們就會更加注意而增強進入思維系統的意識,思維系統機能就越強,學習掌握則越快,發明創造也越多。意識對運動系統機能的影響更加明顯,比如在與功力相當的對手比武時,如果心事重重,自己的注意力便會指向情緒部,使進入運動系統的意識減弱而導致比武失敗;在田徑比賽時,如心有牽挂,同樣會使自己的注意力指向情緒部,使進入運動系統的意識減弱而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甚至在喝酒時,也會由於意識的增減而影響酒量的大小等等。所謂“意到則力到”,就是意識加強運動系統機能的經驗之談。
人體能隨意運動身體各部,做功的動力意識部的功用是生産意識(也叫興奮資訊)。意識是(以意識爲做功動力的部位稱作隨意運動部位)。隨意運動部位之所以能夠運動,全賴於此興奮資訊。意識是維繫人體生命、不斷增強人體生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具體表現在作爲運動系統做功的動力。沒有意識就沒有運動系統,進而喪失機能,使人體死亡(人在昏迷時,意識並沒有完全消失,還有微弱的意識進入運動系統,從而使生命得到維持)。沒有不斷增強的意識,運動系統機能難以不斷提高,最終使人體生命力難以不斷提高。腿部機能小的人,必須注意兩腿才能行走;常人用左手吃飯時,必須注意左手。
意識的強弱具有客觀標準,同樣強度的意識,作用于人體隨意運動系統任何部位的功效相同。但要注意的是,意識只是構成人體隨意運動部位機能的三大要素之一。進行同等強度的做功活動,質量小的部位需要很強的意識,而質量大的部位只需輕微的意識(即不必注意)。多數人右手質量大於左手,在進行同等做功時,使用右手可少用意識。
意識的動力源自情感,情感影響人體生命力的過程。情感弱,意識部機能就會相應下降,由此限制了意識的強度。當情感很弱時,即使有了相應的外刺激和指令,也難以産生強大的意識,並且人很容易疲勞、昏迷。意識部機能的強度隨從情感的強度呈倍數增減。如果情感強烈,那麽意識部機能就會得到相應加強,進而推動隨意運動系統機能活動。而隨意運動系統機能強度隨從意識的強度呈倍數增減。如果意識強,那麽隨意運動系統機能就會得到相應加強,在人的常態生存環境中能相應減少該系統的損傷性消耗。
由此而知,情感是生命活動的一級原始動力。情感的加強,能夠提高全身各部機能正常運作。情感的消退,會降低全身各部機能運作及加大消耗,從而加速人體衰老、死亡。
情感既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是主導人體生命力強弱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人由於刻骨銘心的心事未了,由於強烈的活的願望,由於執著的信念,往往使本來(即在常態情況下)會死亡的生命得以延續,從而爲挽救生命爭取了時間。此時,若致命因素被不斷減弱的話,就能起死回生。實際上,刻骨銘心的心事,強烈的活的願望,執著的信念都體現著強烈的情感,都能增強人體生命力。在生命即將死亡的時候,常常聽到來自親友的一句話是:你要挺住,要堅強。其目的也是爲了激發當事人勇敢活下去的強烈情感。在緊急場合,只要不心慌意亂,幾乎所有的人都能發揮出超常的能力。因爲緊急事件最能牽動、引發、增強人的情感。兩個身體體質相等的人,爲什麽各種機能都可能産生明顯的差距,乃是由於看不見、測不到的情感的強弱不同所致。即使同一個人在體質不變的情況下,各種能力也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同樣是由於看不見、測不到的情感的強弱變化所致。在此,人們並不是不願使勁,實是心有餘而情感不足。俗語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就是由於兩性之間能相互引發情感而加強意識,從而增強人體隨意運動系統機能。俗語說:“哀莫大於心死。”所謂心死實際是沒有了情感。如此之人不但無異於行屍走肉,其生命力也會不斷衰弱。心死首先是精神崩潰,隨之是肉體消亡。精神崩潰還有醒悟、重構的機會,肉體消亡就永無翻身之日。爲什麽所有具有豐富的情感、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的人都有著特別充沛的精力和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就是因爲情感、理想、信念無形中加強了意識部的機能,由此減少了人體在常態環境中的非正常消耗,從而提高了人體生命力及人體一切機能。一些人之所以能在常人無法生存的惡劣環境中長期生存下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心中有著強烈的情感,使其生命力更加頑強。
情感與機體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良好的情感能促進食欲、改善睡眠,能使心情舒暢、精神煥發,呼吸迴圈有力,血壓平穩。正常有序的心理活動表現為寧靜、穩重、和諧的心境,這種心境能保持強有力的生功能。此時機體處在最穩定狀態:內分泌活動良好,免疫力強大,植物神經平衡,機體代謝旺盛。
人類生存環境中的許多外加刺激已和人的情感相應建立了穩定的聯繫。因此,刺激可直接導致相關情感。沒有刺激,就沒有情感。刺激豐富、強烈,情感也會相應得到加強。面對千變萬化事物,我們無可避免愛和恨,使我們的情感豐富之餘加入變數,從而影響意識部的正常運作。久而久之,由於意識部的非正常運作,對下丘腦及腦垂體的影響加大,從而影響激素的正常分泌,而內分泌失調,可能會影響到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功能減退,從而引致身體機能紊亂,雜病叢生,這些由心理引起的疾病,有時非一般醫生或藥物可以治療。
情感、意識與人體之間的密切聯繫,說明意念及念力對調整情感、意識的重要性。練氣功時除了意識引導“氣”進行活動以外,調整意識念力,把主導能力歸還各無意識器官系統,讓大腦多點空間休息,卸掉額外負擔;而各無意識器官的功能,也同時恢復、發揮本能、潛能,恢復之前各司各職的狀態,為身體健康創造更好的良好條件。引用中醫術語, 可使五行生剋協調,水火相通,內氣充盈十二經,十五大絡溫養周身,減輕病症以致漸漸消逝,可使體力明顯恢復,意念的作用功效在於此了。
氣功包含心理療法,因此,沒有調心要素的功法,不能算是氣功功法,沒有意念調節的功法,不能算高級的功法。氣功功法的高低,還取決於意念活動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它在調神方面所取得的效果,也就是該功法所能達到的境界。使失調的生理功能得以向協調的方向發展,達到《黃帝內經》所指的功效:“精神內守,病安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