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鼻塞:
流鼻涕、流鼻血、打噴嚏這些都是煩人的鼻子問題,在各種鼻病的症狀中,以鼻塞最惱人。
而形成鼻塞的因素也最多,最複雜。鼻塞產生的原因與鼻部構造及其生理功能有密切的關聯
鼻部構造及生理功能,鼻部外觀是由上三分之一之硬骨與下三分之二之軟骨所組成,其內部
則是由鼻中膈、鼻外側壁(包含上、中、下鼻甲)及硬腭、軟腭(口腔頂端)所圍成左、右各一之
三角形空腔;鼻部構造及生理功能其中最狹窄處稱為鼻閥(nasal
valve),位於鼻部下三分之一
處,是產生鼻部阻力的主要來源。鼻部構造及生理功能 鼻部黏膜由具有分泌保護黏液之呼吸
道柱狀上皮及富含血管與靜脈竇之皮下組織所組成。此鼻黏膜於血管充血時脹大(如海綿吸水
般),血管收縮時則縮小,鼻部構造及生理功能此為正常生理現象,約四至六個小時,左、右
鼻腔輪流交替完成一次脹縮循環;如此以達到呼吸、過濾、調節溫度及溼度,及嗅覺、鼻部
反射與荷爾蒙偵測等功能鼻塞的原因 :
1. 構造上的異常
1) 鼻中膈彎曲:此為最常見之原因,主要由於外傷或生產時壓擠的力道所產生。
鼻塞的原
因-構造上的異常一開始為彎曲側鼻塞(因鼻閥狹窄);之後 由於鼻黏膜需有適當的阻力以維持
其功能,則對側鼻黏膜會以肥厚的形式來增加鼻阻力,久而久之則會形成雙側性鼻塞。 鼻塞
的原因-構造上的異常
2) 鼻甲肥厚:常因鼻中膈彎曲而產生,或由於感冒、過敏性鼻炎等原因而產生肥厚。
3) 鼻中膈穿孔:可因外傷或吸食海洛因所造成;因產生亂流而造成鼻塞感。鼻塞的原因-構造
上的異常
4) 鼻閥狹窄或塌陷:可因構造異常或軟骨支撐力量不足,於吸氣時產生負壓而塌陷產生鼻塞感。
5) 後鼻孔先天性閉鎖
2. 組織增生及腫瘤
1) 腺樣體增生肥大:腺樣體位於鼻咽部,三至七歲時因增生而特別肥大,之後則會慢慢萎
縮,若無則易阻塞後鼻孔,產生鼻塞、鼻涕倒流、打鼾等症狀
鼻塞的原因-組織增生及腫瘤
2) 鼻息肉增生:由於鼻黏膜發炎、增生及黏膜下間質水腫突出而形成息肉。
3) 鼻咽部血管纖維瘤:好發於青少年,尤以男性為主,此為一富含血管之良性腫瘤,其症狀
為反覆流鼻血及鼻塞。
4) 鼻咽癌:症狀為單側鼻塞、單側耳鳴及中耳積水、鼻涕帶血、頭痛、複視、及頸部不明腫塊。
3. 鼻黏膜疾病
1) 病毒感染:如感冒,一般三至七天會痊癒
2) 細菌感染:常因病毒感染而引起,導致急慢性鼻竇炎,症狀為鼻塞、發燒、頭痛、臉頰壓
痛、膿鼻涕及口臭等。 鼻塞的原因-鼻黏膜疾病
3) 黴菌感染:台灣地處亞熱帶,為溼熱之島型氣候,黴菌易滋生而造成感染。大多數為慢性
感染,其症狀不明顯;少部分免疫不全之病人則會有猛爆性感染,需接受緊急擴創手術。
鼻
塞的原因-鼻黏膜疾病
4) 過敏性鼻炎:由於過敏原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造成鼻黏膜水腫,而產生打噴嚏、
鼻塞等症狀鼻塞的原因-鼻黏膜疾病
5) 血管運動性(vasomotor)鼻炎:因副交感神經功能異常而導致流鼻水、鼻子癢等症狀。常有
明顯的刺激因素如溫差改變(喝熱湯時)等,其症狀不像過敏性鼻炎,並無打噴嚏的現象。 鼻
塞的原因-鼻黏膜疾病
6) 藥物性鼻炎:因長期服用口服鼻塞藥物或鼻塞噴劑,導致藥效降低,於中斷服藥時,會產
生反彈的現象,導致鼻塞更加嚴重。
7) 萎縮性鼻炎:原本分泌性呼吸道上皮被像皮膚之鱗狀上皮所取代,以致無法分泌保護性黏
液,產生有臭味之痂皮。其皮黏膜成萎縮狀態。鼻腔看似通暢卻因為鼻部內亂流而產生鼻塞
感。
4. 其他病因:
1) 鼻中膈血腫或膿瘍:因外傷而造成血腫,若加上細菌感染則會形成膿瘍。治療方法為切開
引流加抗生素治療。
2) 鼻內異物:小孩子較常見。
3) 代謝或內分泌之因素:懷孕、月經來潮時或甲狀腺功能低下,均會產生鼻塞。
4) 外部刺激:如抽煙、喝酒、口服避孕藥、空氣污染及過度勞累等。
5) 其他疾病:如結核菌感染、愛滋病、肉芽腫、自體免疫疾病等。
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
1) 血管收縮劑:有口服及鼻噴劑兩種,不建議長期服用,因會產生藥物性鼻炎。
2) 抗組織胺:可降低鼻黏膜水腫。
3) 類固醇:可分為口服、鼻內注射及鼻噴劑等。 治療方法
2. 手術治療
1) 鼻中膈矯正及下鼻甲黏膜下切除術
2) 鼻竇內視鏡手術
3) 腺樣體摘除術
4) 鼻閥擴張及加強支撐
3. 其他治療方法
1) 雷射及電燒:可使鼻黏膜收縮
2) 放射線治療:如鼻咽癌等惡性腫瘤
3) 改善環境及生活習慣 :多運動 少吃冰冷食物
空氣不良時宜戴口罩 惱人的鼻塞 總而言之,
鼻塞的原因眾多,切勿當成小感冒而輕視其後果,需接受耳鼻喉科醫師詳細檢查,才能得到
良好的治療 。
鼻塞用穴:
刺激方式:
1.用時指尖點壓按摩,以左右方向刺激比較有效,一次約一分鐘,按摩後喝一杯熱開水。
★鼻子過敏不能呼吸困難教你最簡單DIY手法:
當你流鼻水、鼻塞、過敏、呼吸困難的時候,請用左手食指、中指壓在第七頸椎「大椎」(背與頸椎最凸出之位置不會動)往上第六頸椎會動從此往上用左手(中、食指)在頸椎左側邊壓住往上輕楺壓不可用力、頸部放鬆才不會僵硬、逐一點頭、仰頭、向左、向右,你會感到骨頭微動、往上逐一調整輕揉壓到枕骨下止(第三頸椎)然後又往下來回才能使頸椎上下平順即可,因第一頸是點頭、第二頸椎是轉頭、專家才摸得到,上列方法你會感覺右邊鼻水止住、鼻塞通也。
然後換手用右手逐一由右下往上按壓、同樣低頭、仰頭使頸椎骨上下一致即正位、左邊鼻水即止、若鼻塞未通可用原子筆套尖在鼻孔邊凹的地方「迎香穴」用尖壓轉內為補法、轉外為洩法,另可用熱毛巾熱濕氣敷鼻、用在鼻塞、使毛細血管膨脹加速通暢。
另呼吸困難是右脚問題請用右膝屈曲跪椅子上身體前俯胸靠大腿上30秒即可因該脚之髖關節前轉位造成全身傾斜所致,自照鏡子頭頸向右傾、右肩底、影响心臟及呼吸也。以上方法不用吃藥,供DIY試一試即知。
要根本改善鼻子問題最重要還是要將長短腿(股關節)歸正位身體左右平衡才是對的。有一年青患者鼻子過敏流鼻水、鼻塞很嚴重17年右脚長1吋、吃藥、訪過全省名醫17年均失望,另許多小朋友長短脚也一樣吃藥無效,臨床只從脚到頭頸及全身無痛整體整復歸正位僅三次、免吃藥。
治流鼻水、鼻塞!應先將「髖關節」(長短腿)歸正位、然後腰、胸椎、最後頸椎歸正位即可。為何要如此、因為人之長短腿造成骨盆歪、脊椎歪、頸椎歪、鼻子內粘膜的異常延觸到軟骨致影响嗅神經也異常、我們可從人體左右外表異常可觀察出。
★臨床鼻子問題者均有下列問題:一、長短腿。二、骨盆高低。三、脊椎側彎。四、斜肩。五、頭頸歪一邊。六、鼻子歪。七、大小眼。‧‧‧‧等。
★處理方式:
一、站姿在骨盆下方會動的骨頭叫「髖関節」之位置綁上2.5吋彈性繃帶(西藥房有售)繞該位置10圈拉緊,雙脚同肩寬下蹲12下,雙脚即同長,再檢查是否一樣30分後解開若同長即可,然後放開鬆緊帶坐在椅子上5分後、再双脚伸直看後脚跟是否同長,若無請用上列方法再做一次即可。
二、若左脚短請坐椅子前端蹺左脚踝放在右膝蓋上方、右手握脚踝、左手掌壓在左脚膝蓋上方下壓然後頓推一下(會有卡聲)即可解。(若右脚短方式同上)。
三、若上列方法無效請側躺在腿的原頭「髖関節」下方放一本硬書上面墊毛巾用身體重量、伸屈膝約10-16下迫凸出骨頭入髖臼凹處、脚膝痛即可解不妨一試。(但綁帶也要綁着才有效)
一、站姿在骨盆下方會動的骨頭叫「髖関節」之位置綁上2.5吋彈性繃帶(西藥房有售)繞該位置10圈拉緊,雙脚同肩寬下蹲12下,雙脚即同長,再檢查是否一樣30分後解開若同長即可,然後放開鬆緊帶坐在椅子上5分後、再双脚伸直看後脚跟是否同長,若無請用上列方法再做一次即可。
二、若左脚短請坐椅子前端蹺左脚踝放在右膝蓋上方、右手握脚踝、左手掌壓在左脚膝蓋上方下壓然後頓推一下(會有卡聲)即可解。(若右脚短方式同上)。
三、若上列方法無效請側躺在腿的原頭「髖関節」下方放一本硬書上面墊毛巾用身體重量、伸屈膝約10-16下迫凸出骨頭入髖臼凹處、脚膝痛即可解不妨一試。(但綁帶也要綁着才有效)
四、日後嚴禁踢脚以免髖關節又異位、不可坐機車後座(自己騎車可以、因椅墊前<後寬)以上均會使大腿張開、髖関節容易異位脚變長短使膝蓋痛及發炎伸不直。
五、據臨床經驗雙脚長短者骨盆即歪,主因在大腿原頭「髖關節」也,要將長短腿歸正是要採用無痛的手法輕不用力,因「髖關節」是要以柔才會正位不可用蠻力、同時骨盆正位很簡單患者趴卧骨盆(髂骨)雙邊下方用厚書墊約1.5吋高在下、上放毛巾,請人用跪式利用脛前肌壓薦椎位置由腰椎往尾椎方向,按壓數次力要均勻勿重壓骨盆即正,然後下床蹲三下即可。
五、據臨床經驗雙脚長短者骨盆即歪,主因在大腿原頭「髖關節」也,要將長短腿歸正是要採用無痛的手法輕不用力,因「髖關節」是要以柔才會正位不可用蠻力、同時骨盆正位很簡單患者趴卧骨盆(髂骨)雙邊下方用厚書墊約1.5吋高在下、上放毛巾,請人用跪式利用脛前肌壓薦椎位置由腰椎往尾椎方向,按壓數次力要均勻勿重壓骨盆即正,然後下床蹲三下即可。
六、運動跑跳均可但千萬不要踢脚、自騎機車可因前座<後座寬、會使股骨頭外轉位雙脚變長短脚、骨盆歪、脊椎會微側彎、照鏡子會發現頭歪、肩左右不一樣高、以上告知為全身體正位方法、一般人看醫生均指出疼痛位置而忽略身體是整體左右要平衡才不會鼻子有問題只醫鼻子當然無效,而不管全身脊椎、骨盆、歪斜、長短脚、因此特提醒患者要先讓自己身體上、下、左、右平衡才是上策。
【中醫辨證論治】
一、肺脾氣虛、邪滯鼻竅:
病因:(1)病後失調。(2)飢飽勞倦。
主證:鼻塞呈交替性,或鼻塞時重時輕,鼻涕黏稀,遇寒時症狀加重。檢查見鼻內肌膜腫脹色淡。
全身症狀可分肺氣虛和脾氣虛如下:
肺氣虛者:症見咳嗽痰稀、氣短、面色胱白,舌質淡紅,苔白薄,脈緩或浮無力。
脾氣虛者:症見食慾欠佳,大便或瑭,體倦乏力,舌質淡,苔白或稍厚,脈緩弱。
兼證:間或有嗅覺減退,頭痛、頭暈,說話鼻音等。
治則:肺脾氣虛而致之鼻窒,治療上以健脾補氣,散邪通竅為總的治療原則。
治療:肺氣虛;治 則:補肺益氣,袪風通竅。
方藥:參蘇飲或溫肺止流丹。
脾氣虛;治 則:健脾滲濕,袪風通竅。
方藥:參苓白朮散酌加蒼耳子、石菖蒲。
二、邪毒久留、氣滯血瘀病因:
(1)體質虛弱。
(2)正不勝邪。
主證:持續性鼻涕較多,黏黃或黏白,嗅覺遲鈍。檢查見 鼻內肌膜腫脹、硬實。呈桑椹樣。全身症狀可見語言不暢,咳嗽痰多,脈弦細或澀,舌質暗紅或有瘀點。
兼證:耳鳴,聽力減退,咽異物感,頭重頭昏不適。
治則:調和氣血,行滯化瘀。
方藥:當歸芍藥湯(有調和氣血,滲泄濁邪,宣通鼻竅)。
(1)若頭痛者皆,可酌加白芷、白蒺藜(清利頭目、止痛)。
(2)若咳嗽痰多、可酌加桔梗、瓜蔞仁(宣肺止咳, 清肺化痰)。
治療鼻塞,首先必須找出造成鼻塞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不能只是治標,而不去理會問題所在。
一、肺脾氣虛、邪滯鼻竅:
病因:(1)病後失調。(2)飢飽勞倦。
主證:鼻塞呈交替性,或鼻塞時重時輕,鼻涕黏稀,遇寒時症狀加重。檢查見鼻內肌膜腫脹色淡。
全身症狀可分肺氣虛和脾氣虛如下:
肺氣虛者:症見咳嗽痰稀、氣短、面色胱白,舌質淡紅,苔白薄,脈緩或浮無力。
脾氣虛者:症見食慾欠佳,大便或瑭,體倦乏力,舌質淡,苔白或稍厚,脈緩弱。
兼證:間或有嗅覺減退,頭痛、頭暈,說話鼻音等。
治則:肺脾氣虛而致之鼻窒,治療上以健脾補氣,散邪通竅為總的治療原則。
治療:肺氣虛;治 則:補肺益氣,袪風通竅。
方藥:參蘇飲或溫肺止流丹。
脾氣虛;治 則:健脾滲濕,袪風通竅。
方藥:參苓白朮散酌加蒼耳子、石菖蒲。
二、邪毒久留、氣滯血瘀病因:
(1)體質虛弱。
(2)正不勝邪。
主證:持續性鼻涕較多,黏黃或黏白,嗅覺遲鈍。檢查見 鼻內肌膜腫脹、硬實。呈桑椹樣。全身症狀可見語言不暢,咳嗽痰多,脈弦細或澀,舌質暗紅或有瘀點。
兼證:耳鳴,聽力減退,咽異物感,頭重頭昏不適。
治則:調和氣血,行滯化瘀。
方藥:當歸芍藥湯(有調和氣血,滲泄濁邪,宣通鼻竅)。
(1)若頭痛者皆,可酌加白芷、白蒺藜(清利頭目、止痛)。
(2)若咳嗽痰多、可酌加桔梗、瓜蔞仁(宣肺止咳, 清肺化痰)。
治療鼻塞,首先必須找出造成鼻塞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不能只是治標,而不去理會問題所在。
1、煎熏法:將蔥白一小把或將蔥頭(洋蔥)三四個切碎煎湯,用鼻吸熱氣,或將食醋燒開吸醋氣,療效都較好。
2、填充法:將蔥白搗爛取其汁滲入藥棉內,將藥棉塞進鼻孔,或將大蒜瓣1個削成比鼻孔稍小的圓柱形,用薄層棉花或紗布包好塞入鼻孔,效果也不錯。
3、側臥按摩法:左側耳塞向右臥,右側鼻塞向左臥,用雙指夾鼻按揉雙側迎香穴1~2分鐘,鼻塞可除。
4、熱敷法:用熱毛巾敷鼻,或用電吹風對著鼻孔吹熱風,吹雙側太陽穴、風池穴、大椎穴,鼻塞可解。
5、變位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嬰兒,嬰兒鼻塞時,常哭鬧不停,這時可將嬰兒豎直抱起,很快便能安然入睡。
6、可用兩手母指側面,在鼻翼之側,做交叉上下運動按摩,輕輕摁出按摩產生的涕水,用小棉花棍沾上香油(芝麻油)搽擦鼻腔,再輕輕摁出此時產生的涕水,最後用另小棉花棍沾上蜂蜜搽擦鼻腔,此法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