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胱為癰也。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恒陰陽中。
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為沉緊,此應四時,左脈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絡為飲,夫生鐵絡者,下氣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
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撥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恒者,得以四時死也。
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然後調之。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贏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 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厥逆。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痺。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逆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帝曰:有病龐然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
心脈滿大,瘈筋攣;肝脈小急,瘈筋攣;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暗,不治自己。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肝腎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厥,二陽急為驚。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暗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暗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寒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黃帝內經.素問》脈解篇第四十九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所謂耳嗚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嗚也。
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
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
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華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并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
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泝泝然寒慄。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 痠,體解 然不去矣。
《黃帝內經.素問》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岐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勿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謂,願聞其解。岐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
《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
岐伯對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脾為之使,胃為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
刺足下佈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刺郗中大脈,令人仆脫色。
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
刺脊間中髓為傴。
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
刺膝臏出液為跛。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之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
刺 腸內陷為腫。
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黃帝內經.素問》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黃帝內經.素問》鍼解篇第五十四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
遠近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膽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矯足 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髮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
人肝目應之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