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導引四十六勢


導引四十六勢.明代周履靖《赤鳳髓》。
偓佺飛行逐走馬: 治赤白痢疾。用托布勢行功,向左運氣次,轉身向右運氣九次。
黃石公受履:   坐定舒兩腳,兩手按大腿跟,用意存想,運氣十二次。
籛鏗觀井:    治腰腿疼。立住,兩手握拳,如鞠躬勢到地,沉沉起身,雙舉過頂,閉次,鼻內微微放氣三、四次。
嘯父市上補履:  治精脈不存。坐式,舒兩腿,手攀左腳心,施功運氣,左三次,右四次。故爲散而不走。
邛疏寢石:    收精法。其法當精走之時,左指掩右鼻,右手於尾閭穴截住精氣,運氣六次,而精自回矣。
接輿狂歌:    治腰痛。立住,用右手扶牆,左手下垂,右腳登舒,運氣十八次,左右亦如之。
涓子垂釣荷澤:  專治久 。以身端坐,左拳撐左脅,右手按右膝,專心存想,運氣於病處,左六次,右六次。
容成公靜守穀神: 治頭暈。用兩手按耳後,撣天鼓三十六指,叩齒三十六,通名曰鳴天鼓。
莊周蝴蝶夢:   治夢泄遺精。仰臥,右手枕頭,左手用功,左腿直舒,右腿倦縮,存想,運氣二十四次。
東方朔置幘官舍: 雙手拿風雷,專治混腦沙及頭風疼不止者。以兩手抱耳連後腦,運氣十二次,行功十二次。
寇先鼓琴:    治頭疼及諸風與血脈不通。兩手按膝,向左扭項扭背,運氣一十二次,右亦如之,名搖天柱。
修羊公臥石榻:  治四時傷寒。側臥屈膝,以手擦熱,抱陰及囊,運氣二十四次。
王子晉吹笙:   任脈通,百病消除。以身端坐,兩手挪拿兩胸傍,如此九次,運氣九次。
鍾離雲房摩腎:  治腎堂虛冷,腰疼腿痛。端坐,兩手擦熱向背後,雙拳摩精門,運氣二十四次。
東華帝君倚杖:  治腰背疼。端立。以手柱杖頂腰,左右運轉氣十八次,一氣運三遍,用膝拂地擺。
山田折腳:    專治夜夢遺精。坐,舒兩腳,用兩手攀腳心,行功運氣九次。
許旌陽飛劍斬妖: 治一切心疼。丁字步立,右手揚起,扭身左視,左於手後,運氣九次。
魏伯陽談道:   治背膊疼痛。以身高坐,右腿舒,左腿彎,左手舉,右手摩腹,行功運氣十二次。
子主披發鼓琴:  調理血脈,上治三焦不和,眼目昏花,虛弱。以身端坐,先用手擦熱抹腳心,後手按兩膝,端坐,開口呵氣九次。
故嫗泣拜文賓:  治腰疼。立住,鞠躬低頭,手與腳尖齊,運氣二十四次,名烏龍擺尾。
服閭瞑目:    治肚腹疼痛,不能養精。以身端坐,兩手抱臍下,行功運氣四十九次。
陶成公騎龍:   治胸膈膨悶。以左手向左,右手亦隨之,頭向右扭;以右手向右,左手亦隨之,頭向左扭,運氣左九次,右九次。
穀春坐縣門:   治一切雜病。以身端坐,兩手按膝,左右扭身,運氣十四次。
謝自然趺席泛海: 治疲症。用兩拳拄兩脅與心,用力存想,行功運氣,左二十四次。
宋玄自臥雪:   治五穀不消。仰面直臥,兩手在胸并肚腹上,往來行功,翻江攪海,運氣六次。
馬自然醉角霅溪: 以肚腹著地,兩手向後往上舉,兩腳亦往上舉,運氣十二次。亦治攪腸沙。
玄俗形無影:   以身端,坐用兩手擦腳心,運氣二十四次,右腳亦然。
負局先生磨鏡:  治遍身疼痛。以身端坐,直舒兩腳,兩手握拳,連身向前,運氣十二次。
呂純陽行氣:   治背膞疼痛。立住,左手舒,右手捏左手膞肚,運氣二十二次,右手亦然。
邗子入山尋犬:  治左癱右瘓。站式,以手左指,頭向右視,運氣二十四次。以手右指,頭向左視,運氣二十四次。
裴玄靜駕雲昇天: 治小腸虛冷疼痛。以身端坐,揉擦丹田,行功運氣四十九次。
何仙姑簪花:   兩手抱頭,端坐行功,運氣十七次。
韓湘子存氣:   治血氣衰敗。先以兩手擦目,再兩手拄定兩脅,行動其氣上昇,運氣二十四次。
曹國舅撫雲陽板: 治癱疾。以身高,坐左腳彎圈,右腳斜舒,兩手左舉右視,運氣二十四次,右亦如之。
侯道玄望空設拜: 治前後心痛。八字立定,低頭於胸前,用手抄腹下,用功行氣十七次。
玄真子嘯坐席浮水:治肚腹虛腫。以身端坐,兩手托天,運氣上九次,下九次。
許蜡插花滿頭:  治肚膨脹,遍身疼痛。以身立坐,用兩手托天,腳跟向地,緊撮穀道,運氣九次。
劉海戲蟾:    治遍身拘束疼痛。時氣傷寒。立住,左腳向前,握兩拳,運氣十二次,右腳亦然。
白玉蟾行氣:   治胸腹虛飽。以兩手按肩,用目左視,運氣十二次。
藍釆和行歌城市: 治氣不通。立定用功,如左邊氣脈不通,左手行功,意在左邊,舉左手運氣,右邊亦然。
陵陽子明垂釣:  治腰腿疼痛。坐,舒兩腳,兩手向前,與足齊,來往行動,運氣十九次。
鄔通微靜坐默持: 治欠病黃腫。坐式,以兩手按膝施功,存想,閉息周身運氣四十九次。如此則氣通血融,而疾病自除矣。
子英捕魚:    治自脈不和。立用打蛇勢,手腳俱要交叉,左右行功,左行氣十二次,右亦如此。
陳希夷熟睡華山: 治色癆。側臥,頭枕右手,左拳在腹,上下往來擦摩,右腿在下,微卷左腿壓右腿在其下,存想調息,習睡收氣三十二次在腹,如此運氣一十二次,欠而行之,病自痊。
金可記焚香靜坐: 治絞腸痧痛不可忍。以身端坐,兩手攀膝齊抱,左右踏板九數,運氣二十四次。
戚逍遙獨坐:   專治久 。以身端坐,用兩手摩兩脅并患處,行功運氣三十二次。

靈劍子導引法


想要胎息服氣,導引爲先。開舒筋骨,調理血脈,引氣臻於圓,使氣存至極,力後出現。摩拭手腳,偃亞毬拳,伸展拏溺,任由氣出旋。各種疾病消退散去,毛病能夠痊愈,五臟六腑,神氣通玄。來往自熟,道氣修成了。有時存到泥丸頂發,有時下到腳板湧泉,長久修習,後知自然。魂魄聿盛,精髓充實堅固。修行這種法的人,都做神仙。五臟有勢,逐時補元。春夏秋冬,用意念通宣。老子學習道法,也是如此。終於領悟衆聖,造次流傳。子書之內,都寫著好篇章。現在引各種勢,一十六種:

補肝臟三勢(春用)
一勢: 用兩手掩住口,取熱汗和津液摩面上下三五十遍,吃飯後做,使人華潤。又用手摩拭面使之發熱,使人光澤沒有皺紋,試行三年,面色象少女一樣。沒有明亮眼晴,散著各種老疾病,從臟腑中出肩背是這樣,引元和,補肝臟,入下元。試行導引的方法,都是先閉氣,使得血脈通流,從偏身中出,各種疾病都痊愈。小心不要開口舒氣,因爲它而用力的時候,不要讓外面邪氣進入到臟腑中,反而招來禍害。小心牢記它。
二勢: 平身正坐,兩手相互交叉,爭力爲之。治療肝中風。掩住項後,使面仰視它,使項和手爭力。去除熱毒,肩疼痛,眼晴看不清楚,積聚風氣不散,元和心氣焚之,使出散然,調理充和之氣,補肝下氣海,添內珠爾。
三勢: 用兩手相互重疊按腰,拔去,左右極力。去除腰間風毒之氣,和胸脯,補肝,還可以明亮眼晴。

補脾臟一勢(季春用)
四勢: 左右射雕。去除胸肋和胸脯結聚風氣,脾臟各種疾病。來去用力做。閉口,讓內氣走散。

補心臟三勢(夏用)
五勢: 大坐,斜身,用力偏敵,象排山的氣勢,極力。去除腰脊風冷,宣通五臟六腑,散去腳氣,左右相同,補心益智。
六勢: 用一隻手按住腰,一隻手向上,極力象托舉石頭。去除兩肋之間風毒,治療心臟,通和六脈。左右相同。閉氣試行。十二月都依照這樣。(第一勢之後就行這種方法。)
七勢: 經常用兩手合掌,向前築。去除臂腕淘心臟風勞,宣散關節。左右相同,都需要用春法。

補脾臟一勢(季夏用)
八勢: 端身正坐,舒張手指直上,反拘三舉前屈。去除腰脊腳膝痹風,消散膀恍氣。前後相同。到六月十四日之後用它。

補肺臟三勢(秋用)
九勢: 用兩手抱著頭,項宛轉迴旋俯仰。去除肋胸筋背之間風氣,肺臟各種毛病,宜通項脈。左右相同,依照正月法。
十勢: 用兩手相互交叉,從頭上過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除關節中風氣,治療肺臟各種毛病。
十一勢:用兩手拳打腳脛十多遍。這是開胸膊隔,去除肋中氣,治療肺臟各種疾疾。還要依照正月閉氣試行。(仍然叩齒三十六通應之。)

補脾臟一勢(季秋用)
十二勢:九月十二日以後用,補脾。用兩手相互交叉於頭上,舉手爭力。左右相同。治療脾臟四肢,去除肋下積滯風氣、膈氣,使人能夠進食。閉氣試行。

補腎臟三勢(冬用)
十三勢:用兩手相互交叉,一腳踏它。去除腰腳拘急,腎氣各種疾病,冷痹腳手風毒氣,膝中疼痛的疾病。
十四勢:大坐,伸出手指緩拘腳指。治療腳痹,各種風氣,腎臟各種毒氣。遠行腳痛不安,並可以經常做,最好了。
十五勢:用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著頭,前後左右氣試行、去除骨節間風,宣通血脈膀恍腎氣,腎臟各種毛病。

補脾臟一勢(季冬用)
十六勢:用兩手向上聳,極力,三遍。去除脾臟各種疾病不安,按照春法用它。
以上一十六勢,隨著閉氣做就好。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Namah sdeliya divi kanam
南無  悉地哩呀 地尾 噶南
sarva tathagatanam
薩瓦 達他噶達南 ,                                  
om bhuvibha vadha vari vachari vachatai
唵 部尾吧  瓦達瓦利 瓦者利, 瓦者泰    
suru suru dhara dhara
蘇魯 蘇魯 達拉 達拉
sarva tathagata
薩瓦 達他噶達
dhatu dhari padma bhavati
達睹 達利 巴得嗎, 巴瓦地      
jayavari
佳呀瓦利
mudri smara
母得利 思嗎拉,
tathagata dharma chakra
達他噶達 達嗎 佳卡拉 ,
pravartana
缽囉瓦達那 ,                          
vajri bodhi bana
班札哩 菩提 班那
rumkara
楞卡拉
rumkirti
楞給哩滴                              
sarva tathagata dhistite
薩瓦 達他噶達 地思提諦                
bodhaya bodhaya
菩達呀 菩達呀,                        
bodhi bodhi
菩提  菩提                            
buddhya buddhya
布爹 布爹                  
samboddhani samboddhaya
三布達你 三布達呀                    
chala chala
佳拉 佳拉
chalamtu
佳蘭都 ,
sarva varanani
薩瓦 瓦拉那你 ,
sarva papavigate
薩瓦 巴巴尾揭諦 ,                    
huru huru
戶魯 戶魯                            
sarva sukhavigati
薩瓦 蘇卡尾揭地 ,
sarva tathagata
薩瓦 打他噶達                        
hridaya vajrani
和利達呀 班扎拉你
sambhara sambhara
三巴拉 三巴拉 ,                      
sarva tathagata
薩瓦 達他噶達                        
suhaya dharani mudri
蘇哈呀, 達拉你, 母得利
buddhi subuddhi
布地 蘇布地,
sarva tathagata dhistita
薩瓦 達他噶達 地思提達                
dhatu garbhe svaha
達睹 噶比    梭哈
samaya dhistite svaha
三嗎呀, 地思提地 梭哈                  
sarva tathagata hridaya dhatu mudri svaha
薩瓦  達他噶達 乎利達呀 達睹  母得利 梭哈 ,
supra tisthita stubhe tathagata dhistite huru huru hum hum svaha
蘇布拉 地思提達 思度比, 達他噶達 地思提諦 戶魯 戶魯 吽  吽  梭哈  
om sarva tathagata  usnisa dhatu mudrani
唵 薩瓦 達他噶達  烏思你沙 達睹 母得拉你  
sarva tathagatam sadha tuvi bhusita dhistite
薩瓦 達他噶單  薩達   都尾  布悉達,  地思提諦
hum hum svaha
吽  吽  梭哈

大意:
禮敬諸三世一切如來!
若所行又具備諸生起的、最勝的地界宮殿呀!
掌呀!掌呀!執持呀!執持呀!執持一切如來舍利呀! 現作為蓮花!
勝妙呀!  解脫呀! 億念呀! 如來法輪流布呀!
在莊嚴的金剛菩提道場中,一切如來住持。
請您一定要(命令)使之覺知,請您一定要(命令)使之覺知。
菩提呀!菩提呀!請您一定要(命令)覺知,請您一定要(命令)覺知!
請您一定要(命令)使之一同覺知,請您一定要(命令)使之一同覺知。
轉動呀!轉動呀! 命令移轉一切的 諸障礙,一切的罪業在斷除中。
在Huru huru聲中,一切的憂苦在斷除中。
 一切如來心呀!持金剛呀!福德呀!
一切如來祕密陀羅尼 印呀! 在覺中 在善覺中!
 在一切如來所建立的舍利胎藏中!
三昧在建立中
一切如來 心舍利 印呀!
在善住塔中,如來在建立中。
一切 如來頂髻舍利封印呀!
一切 諸如來的 一界 莊嚴在建立中。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mp3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快板).mp3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紫微太導引法


紫微太說:穿關透節的作用,不是屈伸導引就無以流而運之;剋寒瀉熱的作用,不吐納呵吹就無以平而出之;蕩毒實清的作用,不是鼓飲漱咽就無以湛而凝之;還精采氣的作用,不是雄雌交合就無以走而上之;結胎分形的作用,不是蚌消龜息就無以任而誕之;降魔殺屍的作用,不是密機聖化就無以消而滅之。這六者是登真的梯航,行道的軌轍。
  凡是挽引吐納、行氣烹煉、結胎存神,都需要淨吐咽門,仍要先定閉其口,任意於鼻。鼻微開就會讓客風侵人,導致入邪的危害,所以一氣失就元氣互亂了。閉口定息,使左右足並立,散手,左右前後擺鳳翅多次。於是對著心交叉十指,緩緩引力直伸胸前,等到力極,浮浮引力一直上升到頭上,名叫起天。等到力極,引上東西行九拽,又從頭上展力交叉十指,浮浮托空,並腰脊引令端,曲下過於膝按之到腳,名叫立地。等到力極,進退腰身,九擦其足上,這樣三次,然後正身定息,每天遵行這種法,可以打開三百六十關節,八萬四千毛孔,試行長久就補腎堂、止遺精、腰脊壯而容頻光澤了,可以補益一紀的壽了。
  閉口而坐,展開左右足,對著心交叉十指,緩緩引力直伸腰,等到力極,又浮浮引力直升到頭上;等到力極,引上東西行九拽;又以頭上展力交叉十指,緩緩托空,引其腰令端,曲下過於膝到達足跟,力極就停止,這樣三次,名叫怪柏蟠龍。然後正身盤坐定息,每天依行這種方法,可以瀉胞之積水,散去頸膊的陰氣,明七竅,利三關,夢不惡,目不眩,行它六年,變枯爲少了。
  閉口盤坐,直行攀拳在胸前,像握弓的架勢,左右托開前手,像托太山,後手像抱嬰孩,右手擘退其絃,慢慢地盡力挽開像滿月一樣;然後力極轉而腕節左右各三次,名叫挽射。這種方法能夠開大椎之關,暢龜蛇的洞穴,內通縫闕,流到上焦,可以眼睛不紅,喉不痼,口不生瘡,腮不痄背不生癰,行六年,萬毒不能夠攻入了。
  閉口盤坐,繼赤龍的尾巴,鋪左右手背在胸腹間,浮浮翅颺而合擺,數達到二九,名叫蒼鴉鼓翼。這種方法能夠開胸背七十二骨,散去五內的邪氣,通鳳凰之關(肘後一節尾閭)轉助牌輪以消水穀,壯真元於胃皖,暢和氣在四肢,試行九年,力暴於猛虎了。
  閉口盤坐,痛擦左右掌,等到它們熱了,分別摩二隻眼睛,摩擦的熱稍息,從大眥入力拭向小眥,數目爲一九,用力在眼睛中一開一閉,來作閃電,數目爲一九,名叫魔鏡閃電。這種方法能夠上燒二隻眼睛,除去陰風,止住宿淚,抽肝的冷毒下注到水藏,熱得像火,神關調和,胎元溫暖,三屍敗壞,九竅流利,散發六府的積濁,發出丹田的熱焰,去除漏精,止住濕囊,試行九年,金精石髓,對境沒有剛陽的動作了。

靜功養生法


 不少人患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藥可醫,吃藥也只能收到短暫時的效果,藥性過了,病仍復發,只能治標不治本。而治療神經衰弱最有效的方法,是能使大腦保持安靜,排除一切雜念,這也是練靜功的原則。爲求達到靜這個目的,古人曾立出許多法門,如數息、止觀、持咒、結印、誦經、參公案、看話頭、習禪定、心存丹田或眼觀鼻端等等,雖不免有些宗教意味,但其主要作用仍是在降服自己的念頭。這些法門有的以一念代替萬念,有的著重於鍛煉精神,大都不贊成絕對的無念。由於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下子停止思維活動,任何事物都不想,這很難辦到。
  聽息法,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這種聽呼吸的方法是莊子書上的妙法。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來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兩乳之間的膻中穴),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麽聲音,而只是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得靜養和神經衰弱恢復到健康過程中最有效的時候。這時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這對病和健康有損無益。
  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息法,又再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久了,不想再睡了。則不妨起來到外面稍微活動,或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站著做幾分鐘吐納深呼吸,也可做柔軟體操或打太極拳,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過勞。然後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息的工夫,也可以再入睡。即使有時聽息一時不能入睡,只要堅持聽息就對全身和神經有益處。一般說來,聽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無流弊,黃帝《內經》載曰:「衛氣常留于陽,則陽氣盛,不得入于陰,則陽氣虛,故目不瞑」。
  蘇東坡主張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則主張用觀鼻端白法。但數息法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端法要開眼去觀,時間久了,兩眼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做也不會疲勞,才真正地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規則。
 
莊子聽息法
  《莊子.人間世篇》心齋法載道:「顔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於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意思說:當開始練功時,意念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干擾,否則工夫很難做得好。意念歸一,就開始用聽字訣做功。這裏所說的聽,是指聽鼻中呼吸之氣。大家知道,凡是呼吸系統正常,呼吸沒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無聽之以耳。雖然沒有聲音,但自己卻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所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聽息工夫做得時間久了,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已不能再做爲心的物件了,亦即再不能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了,所以說「勿聽之以心」。
  這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但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微有點感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長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初練功時,要注意在「一」字訣上。等意念歸一之後,就注意「聽」字訣。此後再進一步就要用「止」字訣,就是要停止聽。這時的功夫,漸漸進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于符」。
  這種神氣合一的境界是無知覺的,外表上看起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做功最後進入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不知不覺中自然産生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 
  人們日常生活條件所缺少的就是「靜」,晝夜二十四小時中,肢體雖有時休息,思想沒有片刻能夠安定,非但醒的時候腦筋運用不停,就是睡著了也要做夢,睡夢裏所感覺疲勞的程受,和醒時所感覺者無異,長年累月,精神消耗太多,神經衰弱病症遂由此而起。假使一般無病之人,每天於忙裏偷閒做兩次靜功,如能行持有恒,非但可以預防神經衰弱,並且能夠延長壽命。因此專講靜功。
環境的喧寂:
  凡做靜功首要選擇環境,最好是山林泉石之間,其次是郊外曠野之處,若市場里弄有聲音喧嘩吵鬧的地方,皆不相宜,人聲、車聲、機器聲、音樂聲、戲曲歌唱聲、小兒哭叫聲,要一概避免。這樣就是使耳根清淨,聽神經不受刺激。
空氣的穢潔:
  四圍空氣要十分新鮮清潔,無灰塵、無煤煙、無其他一切穢濁氣味,如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蚊蟲香氣、消毒藥水氣,皆有妨礙。室內家具越簡單越好。陳列品太多,也容易發出不好的氣味。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氣更于人有益。這樣就是使鼻根清淨,嗅神經不受刺激。
光線的明暗:
  關於室內光線一事,古代修養家貴在陰陽調和,勿使偏勝,所以說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適。宗旨是療病,要使神經絕對的安靜,不受絲毫刺激,只怕太明,不嫌太暗。因此室中油漆、粉刷、窗等,皆宜用淺藍色,或淡綠色,不宜用大紅色及純白色,電燈光亦不宜太亮。室中陳列品不要有礙眼的東西,窗外望過去不要有討厭的印象。這樣就是使眼根清淨,視神經不受刺激。
身體的姿式:
  靜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爲原則,姿式不太重要;或盤腿坐,或垂腿坐,或仰臥,或側臥,兩眼全閉或半閉(道書上叫作垂簾),兩手或交互相握,或左右分開,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隨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體要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勁地硬挺著;四面要淩空,不要有倚靠。臥式:自腳至頭,要逐漸高起,不要水平,但又不宜僅用高枕放於水平線的床上,這樣辦法,只能使頭高,而全身不能順著斜起之勢逐漸地向上增高。此法宜用硬性的床,將頭部下面的兩隻床腳墊高六七寸,足部下面的兩隻床腳不墊,令這張床一頭高、一頭低,就合用了。但遇腦貧血的病人,則不用此法。無論坐式或臥式,都需要身體全部儘量的放鬆,凡是束縛身體之物皆不宜用,皮鞋要脫去,褲帶要解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壓迫。這樣才能夠達到完全安靜的境界。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導引按摩法


《導引經》講:清晨還沒有起床,啄齒二七。閉上眼睛握固,漱滿唾,三咽氣,氣閉而不息,自極。極就慢慢地出氣,滿三停止。就起來,象狼一樣踞象鴟一樣四顧,左右搖曳,不息自極,重復三次。就起來下床,握固不息,頓鍾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也不息自極三次。又叉手在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再三次。又伸開兩足,還要叉手前卻,自極複三。都應當早夜做它。能夠數最好。平時用兩掌相互磨擦使發熱,熨眼睛三遍。接著又用指按眼睛四眥,使人眼睛明亮。依照經講,拘魂門,制魄戶,名叫握固,與瑰魄安門戶。這種固精明目,留年還魄的方法,如果能夠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能夠侵入。(握固法,彎曲大拇指於四小指下把著它,養成習慣不停止。即使睡眠中也不再張開。)一種說法講,使人不遭受魔怪鬼魅。
  內解講,一叫精,二叫唾,三叫淚,四叫涕,五叫汗,六叫溺,都是損傷人的原因。只不過是損害有輕重罷了,人能夠整天不流涕吐唾,即使有,漱滿咽之。象口含棗核咽之,使人愛氣生津液,這是關鍵。(講取津液,不是咽核。)
  經常每天啄齒三十六通,能夠達到三百更好。使人牙齒堅固不痛。然後用舌漱滿口中津液咽之,三遍停止。接著摩指少陽使之發熱來熨眼睛,滿二七爲止,使人眼晴明亮。每天剛起來,用兩手掩著兩耳,極上下熱,按之二七爲止,使人耳朵不聾。接著又啄牙齒,漱玉泉三咽,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二七爲止,使人延年不聾。接著又引兩鬢頭髮舉起其中約七分之一,則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擡上七分之一,使人血氣通,頭不白。又有一法,摩手使之發熱來摩面,從上到下,去除邪氣,使人面上有光彩。還有一法,摩手使之發熱後摩身體,從上到下,名叫干浴,使人戰勝風寒、時氣熱、頭痛,各種毛病都除去。晚上要臥時,經常用兩手揩摩身體,名叫干浴,避風邪。
  峻坐,用左手托著頭,仰右手向上盡勢托起,用身和手振動三次,右手托頭振動也三次,除去人的睡悶。平時太陽沒有出來之前,面朝南峻坐,兩手托肘,盡力作勢振動三次,使人面有光澤産生。早上起來沒有梳洗之前,峻坐,用左手握右手,在左肘上前卻,盡力作勢按左肘三次。又用右手握左手,在右肘上前卻,按右肘也三次。接著又兩手向前盡力作勢推三次。又叉兩手朝向胸前,用兩肘向前盡力作勢三次。直引左臂,捲曲右臂,象挽一斛五斗弓的架勢,盡全力做。右手挽弓架勢也一樣。接著用右手托地,左手仰著托天盡力作勢。右手也一樣。接著卷兩手向前築,各三七。再卷左手,盡力作勢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也同樣,治療背膊臂肘勞氣。多做幾次,更好。平時便轉完畢,用一根長柱杖策著腋下,垂左腳在床前,慢慢峻起,盡力作勢掣左腳五七回,右腳也一樣,治療腳氣疼悶、腰腎冷氣冷痹和膝冷一齊發作。日夜三掣更好,不要過飽和忍小便。掣如果不用柱杖,只要讓所掣的腳不著地。手扶一物也可以。
  早晚梳頭滿一千梳,基本上去除頭風,使人頭髮不白。梳完後,用鹽花和生麻油搓頭頂上更好。如果有神明膏搓頭髮很好,只是要梳洗時,叩齒一百六十,伴隨有津液就咽了它。完後,用水漱口。還要用鹽末揩擦牙齒,就含取微酢清漿半小口閉一會兒,熱漱,取鹽湯,吐洗兩眼睛完畢,用冷水洗面,不可以使冷水進入眼睛中。用這種方法牙齒能堅固乾淨。眼睛明亮沒有淚水,永遠沒有壞齒。平時洗面時,漱口完畢,咽一兩咽冷水,使人心清明乾淨,去除胸臆中熱。

武當明目功



意守明目 :
自然站立,兩腿與兩肩平行,自然呼吸,仰首望天約1分鐘,再低頭望地1分鐘。然後合目靜坐。坐時以三分之一臀部坐於凳子上,兩腿分開與肩平,膝關節成30度角,兩臂下垂,兩手掌自然放於膝關節,十指鬆開,勞宮穴對準髕骨之上。合目時,上眼皮輕輕放下。舌抵上齶,意守上丹田(印堂穴),閉目養伸,便眼清涼,意守2分鐘後開目,雙目微開,引光人目。

視物明目 :
自然站立。舌抵上齶通任督,意守天目穴,然後向遠方找一目標(樹木、房舍等),瞪大眼睛遠視半分鐘,再近視(亦找一目標)半分鐘。如此交替進行。

引氣熨目:
自然站立,左腳向左前方跨出一大步,略寬於肩,兩臂從體側慢慢揚起,舌抵上齶,兩臂再向左右胸前成前平舉,翻掌,使掌心向上,十指鬆開,意守勞宮。兩肘微屈。彎肘關節,兩臂向頭部提平,偵兩手掌勞宮穴,對準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貫氣15秒鐘,兩手掌離眼球5釐米,合目。然後兩臂緩緩恢復原姿勢。如此反復12次。外氣運於眼球,手掌心與眼中均産生熱脹感覺,此乃外氣進入眼中通達氣血的效應。 12次貫氣完後,即以兩手掌覆蓋於兩眼之上,十指在上,默數至30,然後收功。收功,將覆蓋眼睛之兩手掌沿兩邊面頰而下至下頜時,合掌,左右手食指在承漿穴部位相對。然後十指向下,沿胸前任脈往下至腰間帶脈,向右分開,沿腿兩側放下,張目。

鬆緊吐納:
自然站立。兩足與肩平行,舌抵上齶,意念雙眼,開始合目靜坐,自然呼吸,鼻吸口呼,吸氣時眼球收緊,呼氣時眼球放鬆,反復36次。

點穴吐納:
合目靜坐,意念雙眼,舌抵上齶,自然呼吸。
點攢竹 以兩手拇指尖同時取穴,手法從輕到重。按時吸氣,鬆手時呼氣,共36次,然後輕揉36次。
按晴明 食指尖點按睛明穴,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然後輕揉36次。
按絲竹空 以兩手拇指同時取穴,手法從輕到重。按時吸氣,松時呼氣36次,然後輕揉36次。
按瞳子 以左右手拇指取瞳子穴,向順時針點按18次,逆時針點按18次,意念將外氣貫入該穴。
按天應 以兩手拇指同時取穴,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然後輕揉36次。
按睛明 以兩手拇指同時取穴,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輕揉36次。
按承泣 以兩手食指尖同時按承泣穴,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輕揉36次。
按四白 以兩手拇指尖同時點按四白穴,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然後輕揉36次。
 旋轉定穿眼 合目凝視,眼球向左右轉動14次,定神片刻,雙眼忽然睜開,注視前方一點約30秒鐘。
按太陽 合目凝視,自然呼吸,以兩手拇指輕揉雙側太陽穴各36次。
浴面 將兩手掌心搓熱,吸氣,兩氣由承漿穴沿鼻梁直上至百會穴,經後腦按風池穴,過後頸,沿兩腮返承漿穴,呼氣爲一周,共36次。
收功 合目,以左右手大拇指按住太陽穴,定位不動,以左右手食指輕揉左右眼皮,共16次,然後張目起立。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強身健體功 養生功入門


 強身健體功是武當養生氣功的第一步功法,也是武當氣功的入門功法。功法簡單方便,一學就會,一練就見效,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可以一個人練,也可以和別人一起練,不論什麽時間,不論什麽地方都可以練,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全套練、多練,時間緊促可以揀一部分練,或者單練一節。只要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和穆的氣氛中,把身、心、息結合起來,認真鍛煉,就能把氣功練好,增進身體的健康。健康的身體是美好生活的基礎,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有聰明的智慧和很好的工作能力,強身健體功是增進健康的好功法。

預備功
一.靜立凝神:
靜立,就是自然站立,要求頭正身直,兩手自然下垂,兩腳自然分開(平立或小八字),口輕閉,舌放平,兩目平視,凝神注視前方一個目標,排除雜念,集中思想,一心想到"我現在開始練功了"。
二.調息松體:
自然呼吸,按自己原來的習慣呼吸,胸呼吸、腹呼吸、順呼吸、逆呼吸等任何一種都行;全身放鬆,意念隨著呼吸,使呼吸達到緩慢、深長、細勻,心情要平靜。靜立3--5分鐘。
三、搓手檫面:
兩手相搓36次,然後檫面抹眼9次。

強身健體功正功
一.蛟龍入海:
姿勢:立勢,松腰,松垮,松膝,手下垂,雙目前視。
動作:兩手向前平起,手心相對,意在拇食二手指,吸氣。手與肩平起,沈肘,兩掌收到肩前,轉腕,手指向下,沿胸前下插,意在指尖,呼氣。同時曲膝下沈,手到膝前時,起立還原。共做32次。
作用:調息行氣,活絡舒經。對頭昏、胸悶、消化不良、腸胃功能不調、體倦乏力等慢性病,都有調理、改善之功效。如單練此功,可以多做,不計次數。
二.紫燕高飛:
姿勢:立勢,兩手左右平起,指尖向下,腕放鬆勿用力,高與肩平。
動作:兩手向肩部內收,輕輕吸氣,手腕輕柔略高於肩,手指向上。手心向外呈弧形外推,同時屈膝下沈,手臂伸平後,起立還原,共做32次。
作用:舒展肺氣,調整肝膽功能,有熊經鳥伸之義,對肩、肘、腕、指都有活絡的作用。
三.抱虎推山:
姿勢:立勢,手下垂,目前視。
動作:上身略前傾,雙手在小腹前相合,如抱一隻小老虎,吸氣上提,至胸前,轉腕,向前平推,呼氣。同時屈膝下沈,兩臂伸平時,放下還原。做32次。
作用:有疏導任督,調理心腎,壯陽滋陰之效。
四.龍虎相交:
姿勢;立勢,手臂抱圓,掌心相對,高與胸齊。
動作:前臂爲軸,兩手向左右拉開,吸氣,手腕放鬆,掌距略寬於胸。然後兩手相合,呼氣。同時屈膝下沈,掌心靠近時,起立還原。共做32次。
作用:懷抱太極,和合陰陽,金木相交,清肅肺火,有寬胸理氣,健脾運化之功能。
五.大鵬展翅:
姿勢:左式:左腳向前,成左弓步,右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左手後伸,手心向下;兩手前後平衡,如鵬鳥高飛之勢,右式相同,方向相反。
動作:兩目始終注視右手。右手向上擡起,吸氣。右手繼續向上旋舉,左手相對下落活動,右手過頭頂時,身體隨手向後轉腰,手心向後,呼氣。繼續劃弧前推,左手相對向後劃圓,兩手前後伸平,身體轉正。如上,共做16次。換右式,亦共做16次。
作用:加強頸、肩、臂、腕、腰、胯、腿等關節活動,以氣帶功,對肩周炎、頸臂手指酸麻、腰腿疼痛、活動不利等,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六.氣貫長虹:
姿勢:立勢,兩手自然下垂,目前視。
動作:屈膝下蹲,兩手在膝前捧氣,向上伸舉,同時足跟上提,吸氣。至頭頂時,兩手分開,手心向外,由兩側向下,足跟同時下落,手心輕擊大腿外側,共做32次。
作用:展臂伸腿,深吸長呼,引水上天河,劃弧如長虹,擊腿震踵,清腦怡神,舒展肢體,流暢氣血,全身舒泰,可治百病,並有減肥作用。

彭祖引導法


彭祖是殷大夫。經歷夏至商,達到年壽七百,經常吃桂得道。
導引法講,導引去除百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
總共十節,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要想做它,常常在夜半到雞鳴平旦練習。
禁絕吃飽,沫浴。
  
一.都解衣被,躺下,伸腰,閉上眼晴片刻,五息,停止。引腎氣,去消渴,利陰陽。
二.挽著兩足指,五息,停止。引腹中氣,去除疝瘕,利九竅。
三.仰兩足指,五息,停止。引腹脊痹,偏枯,令人耳聰。
四.兩足相向,五息,停止。引心肺,去欬逆上氣。
五.鍾內相向,五息,停止。除去五絡之氣,利腸胃去邪氣。
六.掩蓋左脛,彎曲右膝向內壓,五息,停止。引肺氣,去風虛,使人眼睛明亮。
七.張開腳兩足相指,五息,停止。使人不轉筋。
八.仰臥,兩手 膝,放在心上,五息,停止。愈腰痛。
九.外轉兩足,十通,停止。治療各種疲勞。
十.解開頭髮面朝東,坐握固,不息一通;抬起手左右導引,用手掩蓋兩耳,用指掐兩脈,五通。使人眼睛明亮,頭髮烏黑不白,治療頭風。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眼功十二式


一.定神 
  合目靜坐,意守上丹田,自然呼吸7次。
  逐漸地把意念轉移注於雙眼眼球中心,約3分鐘。
二.熨目 
  兩手輕握,以雙手拇指中段互相搓熱,沿眼眶周圍順時針輕熨轉18次;
  同時吸氣,接著換爲逆時針熨轉18次,同時呼氣。
三.搓眉棱骨:
  兩手輕握,以雙手拇指中段互相搓熱,搓眉棱骨。
  同時,頭部配合兩手指向左右輕輕擺動。
  手法宜輕慢,左擺時吸氣,右擺時呼氣,各做18次。
四.按攢竹:
  以兩手拇指掌同時取穴,手法宜由輕到重,按時吸氣,意念默念18次;
  鬆手時呼氣,默念18次。
五.按揉魚腰:
  以兩手指掌同時取穴,先按後揉,按時吸氣18次,揉時呼氣18次。
六.按揉陽分、魚尾:
  以兩手拇指和食指握成弓形,同時取穴,食指掌取陽白穴,拇指掌取魚尾穴。
  先按後揉,按時吸氣,揉時呼氣,各做18次。
七.推捏睛明:
  左右手均可。以拇指、食指尖同時靠近鼻梁山根下內眥處,
  先由下向上推動18次;
  同時吸氣,反掐18次,同時呼氣。
 八.捏揉承泣:
  以兩手食指尖貼穴部,拇指靠顴骨,先捏後揉。
  捏時吸氣18次,揉時呼氣18次。
九.按揉四白:
  以兩手指掌同時點按18次,按時吸氣,接著以輕揉手法揉18次,同時呼氣。
十.點按巨門:
  以點按爲主,用兩手食指同時點按,按時吸氣18次,鬆手時呼氣18次。
十一.轉睛 
  合目凝神,眼球向左轉動14次,同時吸氣;
  隨即向右轉動14次,同時呼氣。
  然後定神片刻,雙眼忽然睜開,注視前方一點,約半分鐘。
十二.揉太陽,浴面收功 
  以兩手拇指取太陽穴、另四指貼前額,用兩拇指掌同時輕揉太陽穴18次。
  將兩掌心搓熱浴面,兩手由唇下承漿穴沿鼻梁直上至百會穴;
  經後腦部,過後頸,沿兩腮返承漿爲一周。
  如是,做36次收功。

氣功養生操


氣功養生操:
  功法以動爲主,動中有靜,快慢相宜,行功時講究意念配合引導,形、神合一。以呼吸應於動作,達到外強肢體、內和臟腑、通暢經絡的作用。從百使人體內外的各個部分得到全面均衡的鍛煉。
預備式:
松靜站立,雙腳自然靠攏,兩眼平視,心境順和,呼吸細勻流暢。重心右移,左腳擡起向左側輕輕橫邁一步,再將重心平穩過渡到兩腳之間。雙腳平行,與肩同寬,腳尖朝前,雙手自然下垂體側,手心向內,十指自然彎曲,輕貼於大腿兩側,圓襠、松胯,雙膝微屈,沈肩松肘、頭正身直,百會上領,下頜內收,閉口合齒,舌自然平伸,目光平視,神意內斂,自然呼吸,靜立片刻。
要領:
預備式爲全套功法之始,不可忽視,屈膝程度勿太大,身形端正,脊柱松直,各關節直中有曲;心靜爲其主旨。
原理:
無極生太極,無極態即爲全身內外的均勻平衡態。通過預備式的調整,使身心進入意氣平和境地。各部分松靜舒暢的調形,使身體達以合理的形態佈局,建立起以後動靜運動的基礎規範。意、氣、形的協調,確定內練的基本模式。

第一式.陰平陽和
兩臂緩緩由體側擡起,臂手相隨,腕部松平,掌心向下,指尖微垂,大拇指微張,虎口呈圓形,其餘手指自然分開,掌心內含,擡手過程中松肩松肘,同時以鼻細細吸氣。
兩臂持續上擡,擡至與肩同高呈水平狀,保持沈肩狀態。以大拇指牽領,兩臂外旋,翻轉掌心向上,雙手間如托兩球,同時以鼻緩緩呼氣,旋臂過程中手指微微外張,雙臂保持自然微屈,勿聳肩。兩側向上捧合,掌心相對,手指向上,雙手間如抱球,目視前上方,舉臂時細細吸氣,意念以掌心承接天宇之氣。雙掌捧合至頭頂上方時,兩臂成圓形,以兩掌心勞宮穴罩對百會穴,略停片刻,緩緩呼氣,意想將天宇之氣灌入百會。
輕輕吸氣,兩掌經面前沿身體中線下按,掌心向下,掌指朝內相對,如按球在水中,將氣領入下丹田。按掌同時緩緩呼氣。
兩掌下按至小腹前時,兩臂外旋,翻軒掌心向內,變掌指朝下,兩臂自然回收體側,手行過程中,意念隨之遊走。按上面過程反復做3遍。
兩臂向體前擡起,掌心向下,上擡過程中兩臂保持平行,略寬於肩,起臂同時緩緩吸氣,體會雙掌與大地之間的氣感。
臂擡與肩平,兩臂呈自然弧形,腕部松平,目視前方。
兩掌緩緩下按至臍部,如將球按入水中,身體隨之慢慢下蹲,同時緩緩呼氣,保持上體正直。
掌按至胯旁時,身體停止下蹲,此時掌指依然朝前,圓襠、松胯。
身體向上直起,帶動兩臂上擡,如前起按3遍,收手站立如預備式。
要領:
  起掌時勿聳肩;
  向下落掌與呼吸相協調。
原理:
此式中含三個樁法,以動入靜,以靜生動。掌心向下爲陰掌,采大地之氣;掌心向上爲陽掌,接天宇之氣。以氣貫百會,並且由上而下捋順內息。掌對大地上下合運,起到陰升陽降,陰陽既濟的作用。
  
第二式.懷抱日月
兩掌心斜向內,由體前緩緩上擡,雙臂呈圓形如抱球,注意勿聳肩翻肘,雙臂上擡時輕輕吸氣。
手臂擡至胸齊呈水平狀,兩虎口相對,雙臂呈弧形,目光內涵。保持此狀態靜立片刻,自然呼吸。
兩臂緩緩外開,儘量向外。向後自然擴展,隨開臂而開胸、開肩,同時緩緩吸氣。雙臂仍保持水平,雙肘呈自然彎曲狀,目光平視。
兩臂開至最大限度後,慢慢向前、向內合收,至抱球狀,隨合臂緩緩呼氣,合臂過程中目光在兩臂間平視,體察兩臂間的氣感。
雙臂如此開合3次,然後由體前自然下落,回歸體側。
要領:
開臂時不可過於挺胸,下頜勿上揚。
肘、腕部始終保持松暢。
原理:
本式有開胸理氣之效,臂與掌的開合十分容易體驗氣感。手指的不斷舒張,擺動調節了手三陰三陽經,帶動全身。練習久之,可覺全身內臟發熱。
  
第三式.旋轉乾坤
雙手由體後自然上提,掌心向內輕扶於兩腎處,自然呼吸,意守兩腎。身體保持正直,沿順時針方向緩緩圓轉頭部9圈,目光垂收。
再沿逆時針方向圓轉9圈。圓轉頭部時注意保持頸部以下的部位不做大的晃動。
轉頭過程中自然呼吸。
以兩腳心聯線中點爲圓心,以掌推腰,沿順時針方向圓轉旋動9圈,再沿逆時針方向圓轉旋動9圈。旋動時上體隨腰胯的轉動自然俯仰,雙腳保持不動。
圓轉腰胯過程中自然呼吸。
以脊住爲中軸,以頭引領身體向左後方緩緩轉動至最大限度,停頓片刻,再緩緩回轉,至正前方時仍旋轉不停,向右後方繼續轉身至最大限度,停頓片刻,再回轉。如此反復3遍。
轉動身體時目光隨之向左右後方遠視,注意頭頸,身體保持正直,不彎腰,雙腳不要移動。
向後擰轉時吸氣,復原還中時呼氣。左右均同。身體還中,目光平視,意守兩腎。雙手扶腎部,上下揉摩21次,意注雙掌。
摩完後雙手自然由體後下落,回歸體側。
要領:
以掌摩腎時效果應深達內裏,而非摩擦皮膚表面。
頭、腰的轉動應均勻、圓潤,不可用僵力、硬力。
原理:
轉頭放鬆諸陽之首府,轉腰牽動中軸及中心律樞紐。此式涉及身體的各個關節,使機體得到全面的運動。
  
第四式.推窗望月
雙手自體前沿中線慢慢捧起,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虎口張圓,掌心內含。擡手同時緩緩吸氣。
手擡至胸部時,手臂內旋,翻轉掌心向下,目光垂收。雙掌輕柔下按,落至腹前,隨落掌緩緩呼氣。
再翻掌向上,緩緩捧起。如前反復3次。
捧掌至胸前,慢慢吸氣,隨捧掌重心自然移至右腿。左腳向左前方邁出,腳跟先著地,同時手臂內旋,翻轉掌心向外,重心逐漸前移左腳,踏實全腳掌,隨重心前移雙手緩緩向外推出,掌心朝前,掌指向上,輕輕呼氣。
重心逐漸後坐移至右腿,同時將左腳尖擡起,兩掌隨之向內緩緩收回胸前,隨收掌輕輕吸氣。再將重心前移,並向外推掌如前,反復3遍。
第3遍後移重心時,將左腳收回,順勢將重心移至左腿,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同時翻轉掌心向外推出。與左勢對稱練習,共推收3遍。
右腳回落,雙手收回胸前,掌心向內,再翻轉向下由胸前沿身體中線自然下落至身體兩側。
要領:
向左右前方推掌時,注意以膝帶動身體前移。兩臂自然呈弧形,沈肩墜肘、邁腳、翻掌、移重心、推掌幾個動作同時進行,保持高度協調。
推掌時注意體察雙掌的氣感。
原理:
雙掌在胸腹之間引氣運行,使心腎相交,水火相和。左右的收推起到采氣補身,滋養百骸的作用。
  
第五式.摩運五行
兩手緩緩擡起,掌心向內,雙掌內外勞宮穴相對疊按於腹部。男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自然呼吸,意在兩掌。
沿順時針方向圓轉揉摩腹部,共9圈。
再沿逆時針方向圓轉揉摩腹部,共9圈。
雙手慢慢打開,由小腹兩側經兩肋,由外向內圓轉揉摩而上,至胸前。
兩掌指尖相對疊合於胸口,由身體中線推摩至小腹。同時緩緩呼氣,雙手輕貼小腹,意守片刻,如此反復12次。
雙手緩緩擡起,兩掌輕貼於胸後玉枕穴,沿順、逆時針方向向各圓轉揉摩36次。雙手經體前自然下落,至小  腹前翻轉掌心向前、向外、雙臂呈弧形由身體兩側向上捧起,同時輕輕吸氣。
兩掌于頭頂上方相合,掌心皆向下,上下相疊,右手在下,左手在上,輕按於百會穴。分別沿順、逆時針方向各圓轉揉按21圈。揉後雙手自然放下收回體側。
要領:
揉摩時用意於力相隨合。
揉摩會避免重壓。
揉腹及兩肋速度應均勻一致。
原理:
內氣運行到一定程度後的帶氣自我摩按,有效地起到活血化淤,啓動氣機的特殊效果。
  
第六式.行雲流水
兩掌指尖相對自體前捧起,同時吸氣,至腹部時靜立片刻,調勻呼吸。
雙手繼續上捧,至胸前翻轉掌心向上,並緩緩上托,同時輕輕呼氣。
托至頭頂上方,靜立片刻。松肩、圓臂,自然呼吸。
兩手掌心向外,由體側緩緩圓形劃落,同時細細吸氣至腹前兩臂外旋翻轉掌心向上,雙手再由體前捧起,同時吸氣。至肩部時,兩臂內旋,翻轉掌心向外,指尖向上,雙掌緩緩向身體兩則水平推出,目視前方,輕輕呼氣。推至最大限度,靜立片刻,調勻呼吸。
雙手掌心向下自然回落,再捧至腹前,如此上托、側推反復3遍。
要領:
兩掌上托時,十指相對,距離不要過大。至頭頂後盡力上托。
雙掌側推時,肘部保持自然彎曲。
原理:
托天有理三焦之效,側推舒展經絡,鼓蕩全身,使人與天地自然相應。
  
第七式.太極運球
兩手由體前自然擡起,十指微張,虎口呈圓形相對,抱球於腹前。
重心移至右腿,同時左手向左下方、右手向左上方弧形劃動,兩掌心保持相對,似揉運一球,同時身體以脊柱爲中軸向左轉動。轉至面向左方時,呈左手掌心朝上,右手掌心朝下。
重心逐漸轉向左腿,身體以脊柱爲中軸向右轉動,同時左手保持掌心向內,由左下方經身體中部,向右上方弧形劃動;右手保持掌心向外,由左上方經身體中部,向右下方弧形劃動。轉至面朝右方時,呈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
再將身體向左對稱回轉,如此反復3遍。運轉過程中自然呼吸。兩手回收體前,內外相疊,輕貼腹部。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意在掌中,靜立片刻。
要領:
左右運轉時掌心始終相對,弧形劃動要連貫圓活。
脊柱保持正直放鬆,勿突出臀部。
身體重心不斷轉換於兩腿之間時,雙腳不要移動。
揉球過程中腰、胯、肩、肘、腕、膝等關節協調運動,目視掌中球。
原理:
運球即運氣,以所練之氣自養內外,該式爲內氣頤養使用法。
  
第八式.天長地久
雙手從體後自然提起,掌心向後。再自腋下由後向前掏出,提至肩部。翻轉掌心向上,由腦後緩緩向上推出。
推至頭頂上方時,兩臂自然外旋,掌心隨之翻轉向內,由面前緩緩下落。雙手至胸部時,掌指由內轉而向下,虎口張圓,大拇指相對。兩掌先後沿胸部兩側,腹部兩側,大腿、小腿內側緩緩推落。再分別經腳內側、腳尖、腳外側、腳根、腿後側摩轉至後腰。再翻轉掌心向外,繼續上提至腋下。由後向前掏出,如前重復練習,共3遍。
雙手落於體前,掌心向內,大拇指與其餘手指分別貼壓,自然疊合于小腹丹田處,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意守丹田,靜立片刻。
收手還原如成起勢。
全式自然呼吸,意隨掌行,遊走全身。
要領:
轉掌變換手指方向過程中,掌行勿停。
雙手由腳根向腰部上提時,手指始終朝下。
手掌推下、提上過程中,隨兩掌的推行,腰部柔和下彎和伸直。
手掌推行的速度要均勻、連貫。
原理:
此式爲人體大周天運行,將手足經絡相連,使陰陽彙交,上下互補,形成自我完善的良性迴圈。
  
收式
自然松靜站立。兩手掌心相對,反復輕快搓摩至熱。
以兩手掌輕覆雙眼片刻,並揉摩整個面部。兩手十指用力推梳頭頂及腦後。手臂擡起,兩手懸于頭頂上方,以十指尖爲著力點,輕扣頭頂數十次)。
以兩手掌均勻、全面地拍打全身。
全套動作以中等速度,練習完成約18分鐘。
要領:
揉搓及拍打時意念平和。拍擊身體時應輕透,但力度不可太重。
原理:
搓手激發經絡活性,溫補全身。對頭面部進行細緻的搓、摩、扣擊,可促進頭部的血液迴圈,放鬆大腦,精爽神意。拍打全身,使氣血順達,通體舒泰。
  
創編者:國家体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氣功部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華陀五禽戲


五禽戲是我國早期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一種導引養生術。據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載:譙國的華佗擅長養生,他的弟子中有廣陵人吳普,彭城人樊阿,他們均向華佗學養生術。華倫對吳普說: 人的身體需要活動,只是活動不宜太劇烈。人的身體經常搖動,積滯之氣就會消除,於是血脈流暢,百病不生。這就好比開頭的戶樞不會變朽一樣。古時的仙人和漢時的道士君情,創制了一種導引之術,像熊一樣活動,像鳿一樣顧盼,活動腰和軀體,伸展各個關節,以求長生不老。我發明有一種方法。名叫五禽戲。這五禽分別是虎、鹿、熊、猿、鳥。既可以除去疾病,也可以便手足快捷,只要常常導引就可以了。每當身體感到不舒服時,就可以摹仿其中一禽的動作,等到身體稍稍出汗時就停下來,這樣就可以使身體輕便,增進食欲。 吳普按照華佗所說去實行,活到九十多歲時,仍然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完好,吃的飯量與青少年一樣。
  虎戲,就是四肢著地,向前跳三下,向後跳兩下,伸長腰腿,臉朝天時停下。這樣做七遍就行。鹿戲,也是用四肢著地,扭頭向後看,左邊三下,右邊兩下,伸出左右腳,向左三下,向右兩下。熊戲,面朝上仰臥,用兩手抱膝蓋,抬頭,左腳擊地七下,右腳擊地七下,然後蹲起來,分別用左右手按地。猿戲,就是向上攀登,然後懸挂在那兒,伸縮身體,上下各七下,再以腳向上勾住物體,倒懸,左右各伸縮七下,再倒立用手按頭七下。鳥戲,就是把手立起弗翹起一條腿,伸展雙臂,揚起眉毛,用力十四下,坐下,伸出腳,用手握腳趾各七下,伸縮雙臂各七下。
  五禽戲的動作要領,一是全身放鬆,情緒輕鬆樂觀;二是呼吸要調勻,用腹式呼吸,舌抵上齶,吸氣用鼻,呼氣用口;三是要專注意守,保證意、氣相隨;四是動作要形象,如虎之威猛、熊之沈穩、鹿之溫馴、猿之輕靈,鶴之輕翔舒展,皆當刻意模仿。 上述五禽戲在鍛煉時,要根據自己身體狀況去做,以出汗爲標準。長期鍛煉,可以促進消化食物,增加力氣,消除百病,並一定能長壽延年。
  
五禽戲:
羨門虎勢戲:
  閉氣,低頭,拈拳,戰如虎發威勢。兩手如提千觔鐵,輕起來;莫放氣,平身,吞氣入腹,使神氣上而複下。覺得腹內如雷鳴,或五、七次。如此行之,一身氣脈調,精神爽,百病除。
預備姿式:
腳跟靠攏成立正姿式,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舌尖輕抵上齶,全身放鬆,意守命門。
左式:
兩腿屈膝半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腳虛步,腳尖點地,靠在右腳踝關節旁,同時兩手握拳提至腰兩側,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
緩緩吸氣,兩拳沿胸上舉,拳心向裏。舉至口前面時,呼氣,拳外翻變掌向前推出,高於胸前,掌心向前。同時,左腳向左前方斜跨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兩腳跟前後相對,相距約一尺左右,身體重心坐於右腿,左腳尖點地,眼看左手食指尖。
右式:
  動作與左式相反,唯左右方向相反。
注意:
練虎戲時,手足動作與呼吸要協調一致。兩手翻掌向外按出時,兩腳同時向前進步,此時宜稍用力,速度稍快,以顯示虎撲是的敏捷、勇猛。動作左右交替。
   
庚桑熊勢戲:
  閉氣,拈拳,如熊身側起,左右擺腳,安前投立定,使氣兩脅傍,骨節皆響。能安腰力,能除腹脹。或三五次止。亦能舒筋骨而安神養血也。
預備姿式:
兩腳平行,自然站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呼吸調勻,意守中宮(臍內)。
左式:
隨呼氣,左腳向前方緩緩邁出半步,身體以腰爲軸略左轉,左臂向後外方舒展,臂肘微屈。同時,屈右膝,隨上體的轉動,左臂向前下方晃動,手臂亦隨之下垂,身體重心在右腿上。
隨吸氣,身體稍稍右轉,重心逐步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腳收于左腳內側。
右式 :
  動作與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士成倚鹿勢戲:
  閉氣,低頭,拈拳,如鹿轉顧尾閭,平身縮腎[肩]立,腳尖跳跌,腳跟連天柱動,身皆振動,或二三次,可不時作一次,更妙也。
預備姿式:
兩腳直立與肩同寬,兩臂下垂,全身放鬆,呼吸調勻,意守尾閭(即尾骶部)。
左式:
右腿屈膝,身體後坐,左腿前伸,左膝稍彎,左腳尖點地呈虛步;左手前伸,左肘微屈,右手置於左肘內側,兩手掌心相對。
逆時針方向旋轉腰、胯、尾閭,同時兩臂在身前做逆時針方向旋轉,手臂繞大環,尾閭繞小環,即“鹿運尾閭”之意。久而久之,過渡到腰胯、尾閭部的旋轉帶動兩臂的旋轉。
右式:
  動作與左式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費長房猿勢戲:
  閉氣,如猿手抱樹一枝,一隻手如拈果,一隻腳虛空握起,一只腳跟轉身;更換神氣連吞入腹,覺汗出方已。
預備姿式:
腳跟靠攏成立正姿式,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全身放鬆,口微閉,舌抵上齶,調勻呼吸,意守中宮。
左式:
兩腿慢慢向下彎曲,身體重心放在右腿,左腳向前輕靈邁出,同時左手沿胸前上舉至口相平的高度,做向前取物樣動作,當手舉至與口平齊高度時,由掌變爪手,手腕亦隨之自然下垂,重心移至左腳。
右腳向前輕靈邁出,身體重心逐漸移至右腳,左腳跟擡起,腳尖虛點地。同時,右手沿胸前上舉至與口相平的高度,做向前取物樣動作,當手舉至與口平齊高度時,由掌變爪手,手腕亦隨之自然下垂。同時,左手亦收回至肋下。
身體後坐,重心由右腿逐漸移至左腿,左腳稍往後退,踏實,右腳隨之後退,腳尖點地。同時,左手沿胸前上舉,向前如取物樣探出,在舉至與口平齊時,掌變爪手,手腕亦隨之自然下垂,右手同時收回至右肋下。
右式:
  動作分別與前面相同,唯方向相反。

亢倉子鳥勢戲:
  閉氣,如鳥飛欲起,尾閭氣朝頂,雙手躬前,頭腰仰起,迎舞頂。
預備姿式:
兩腳平行站立,兩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意守氣海。
左式:
左腳向前邁出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右腳尖虛點地。同時兩臂慢慢從身前擡起,掌心向上,與肩平齊時左右側方舉起,舉臂時深呼吸。
右腳向前半步與左腳相並,兩臂自左右兩側下落,屈膝下蹲,兩臂在膝下相抱。
右式:
  動作與左式相同,唯方向相反。
  
女子五禽戲:
  清代的席裕康在《內外功圖說輯要》中還專門爲我們介紹了一種女子五禽戲的功法。所謂"五禽",一日虎,二日熊,三日鹿,四日猿,五日鳥。仿此五者動物而行,大都能郤病祛病,兼利手足。學者先須靜坐,專意調息,呼吸綿綿,若恍若惚,令氣調熟而積,氣積運行,周流百脈,方得氣盈。再用此五禽舞法,動以強身祛病,動靜配合,以符生育消長之理。煉功之中,閉氣時不要使氣太過,微微輕放,令身體稍許出汗即可,不宜大汗溢出。
虎形法:
如虎形,須閉氣。微微低頭,兩手握固成拳,靜心調息,氣入略爲停閉,兩手用力如提千斤鐵重,伸腰平身,再微微放氣;複平身吸氣入腹,以意引氣,自上而下,感覺腹內如雷鳴一樣。如上鍛煉,共三十五次。一身則氣脈調和,精神爽快,可除百病。
熊形法:
以身下立,靜心定意,調息綿綿,略爲閉氣,兩手握固成拳,如熊身側起,左右擺腳,要前後立定,使氣運行體內,感覺兩肋骨節皆響,如上鍛煉,共十五次。此法能活動腰力,除膨脹,亦能舒筋骨,而安神養血。
鹿形法:
以身正立,靜心定意,調息綿綿,略爲閉氣,低頭,兩手握固成拳,如鹿轉頭顧尾;复平身縮背,腳尖著地,意引內氣上通頭部,下達腳根,感覺全身振動。如此鍛煉,共六次。每天鍛煉一次即可,如每天早上起床時做一次更妙。
猿形法:
以身正立,靜心定意,調息綿綿,略爲閉氣,一手成掌如抱樹,一手握掌如捏果,一腳虛擡,回頭轉身,凝聚神氣,吞咽入腹部,感覺身體微汗滲出,即可。如此鍛煉,共六次。
鳥形法:
以身立定,靜心定意,雙手高舉,懸置頭頂,彎腰躬身向,頭要仰起,調息運氣,意引內氣下達腹部,入尾閭,略爲閉氣凝聚,再沿督脈上行,入於頭頂,複用鼻緩緩放氣。如此共行六次。此乃五氣朝元,使六府調和,元氣無損,從此百病不生。

紅砂手功法


紅砂手功法能使雙手力大無窮,有強筋健骨、流暢氣血、提高內臟的功能,卻病延年的功效。相傳紅砂手武術家運內氣貫於手掌後,擊掌時沒有什麽感覺,幾天後,傷處就出現朱紅色的手掌印,故有此名。
直立,兩腳分開等肩寬,含胸收腹,全身放鬆,舌抵上齶,思想集中,鼻吸鼻呼。
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方。吸氣,吸時要緩慢,進入丹田,同時,兩臂上收。呼氣時,腳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氣從丹田貫徹雙手掌,兩手掌慢慢下按復原。如此做四十九次。
兩臂朝前平行伸直,掌與肩平齊,手心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慢慢向前推回原處。如此做四十九次。
兩臂向上直舉,手掌托天,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後,手掌慢慢上推回原處。如此做四十九次。
兩臂左右平行伸出,成一字形,手心朝外,手指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後,手掌慢慢向外、左右推回原處。如此做四十九次。
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吸氣時,以腰爲軸,先向左轉,腳不動;左轉時,雙手向裏交叉貼身向上畫圓弧;當上身完全朝左時,雙手向上畫弧,交叉在頭頂,然後左右分開,掌心向外,同時吸氣變呼氣。呼手時,腳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氣從丹田貫到手掌後,手掌向外按,慢慢下落,身體逐漸轉回原來姿勢。然後,再向右轉,動作呼吸同左轉。如此做四十九次。 
注意事項:
  本功法運動量較大,要求練功者體質較好,最好沒有疾病。練功時間,最好安排在早晨,於公園、林間等空氣新鮮處,面向東方,吐出濁氣,吸入清氣。練功期間,要注間營養,保證睡眠時間,節制性欲。練功時手要圓活,用內勁,不要僵硬做作。這樣持之以恒,定會功到事成。

按摩養生功


按摩膻中穴
動作:
  兩手重疊,內外勞宮相對;
  男子左手在下,女子右手在下,手內勞宮對準膻中穴;
  吸氣時,兩手由右往上向左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左往下向右揉按;
  一吸一呼,爲一圈,即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然後換方向揉按;
  吸氣時,兩手由右往下向左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左往上向右揉按;
  一吸一呼,爲一圈,即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最後,做三次壓放吸呼動作。
  心臟病加按摩內關穴、神門穴。
  支氣管哮喘加按摩太淵、豐隆、天突、內關、定喘、關元、足三里穴。
功用:
  胸爲宗氣聚會之處,膻中穴爲氣之會穴。
  揉按膻中穴能順氣寬胸,有益於心胸。
  定喘穴是治療哮喘的經驗穴;
  天突能解除痰鳴,配合氣會膻中和心包經絡穴內關能順氣降逆,寬胸止喘; 
  肺經原穴太淵是治療肺疾的要穴;
  胃經絡穴豐隆是祛痰濕的經驗效穴;
  關元、足三里兼補脾腎,是治本之法;
  配合按摩內關,心經之輸、原穴神門,對預防與治療冠心病有良好的作用。
 
按摩脘部
動作:
  兩手重疊,內外勞宮相對;
  手掌按壓在中脘穴上,手指按壓在建裏與下脘穴上;
  吸氣時,兩手由右往上向左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左往下向右揉按;
  一吸一呼爲一圈,即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然後,再按相反方向揉按;
  吸氣時,兩手由右往下向左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左往上向右揉按;
  一吸一呼爲一圈,即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最後,做三次壓放吸呼動作。
  可同時一手扶頭頂,手內勞宮對準百會穴,一手扶脘部,做旋轉揉按;
  正反方向揉按次數相等,對胃神經官能症,胃寒等病效果良好。
  胃病加按摩足三里,若肝氣犯胃加按摩太沖、陰陵泉、期門等。
功用:
  中焦是溝通上焦和下焦的關鍵,按摩脘部可開中焦之氣,以使上下氣機流通。
  下脘穴是溝通上下之報導和開中焦氣的要穴,所以要施治此穴。
  中脘爲胃之募穴,是治療胃病的要穴,配合按摩胃經的此穴;配胃足三里,效果更佳。
  屬於肝氣犯胃加按摩太沖,陽陵泉,期門,三穴相配具有舒肝理氣的作用。
 
按摩關元穴
動作:
  兩手重疊,內外勞宮相對;
  手掌與手指分別按住氣海、關元穴上;
  吸氣時,兩手由右往上向左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左往下向右揉按;
  一吸一呼,爲一圈,即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然後再按相反方向揉按;
  吸氣時,兩手由右往下向左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左往上向右揉按;
  最後,做三次壓放吸呼動作。
功用:
  關元爲小腸經之募穴,手足三陰與任脈之交會穴,又是全身強壯穴之一。
  氣海爲丹田呼吸之中樞,生氣之海;氣海穴不宜按摩次數太多,防止氣脫。
  體虛者,經常按摩氣海、關元、足三里穴,可收到較好的作用。   
 
按摩肝區
動作:
  兩手重疊,內外勞宮相對;
  手掌按壓在肝區上;
  吸氣時,兩手由右往上向左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左往下向右揉按;
  一吸一呼,爲一圈,即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然後再按相反方向揉按;
  吸氣時,兩手由右往下向左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左往上向右揉按;
  一吸一呼,爲一圈,即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最後,做三次壓放呼吸動作。
  肝炎患者,經常按摩瀉腕骨穴、至陽、肝俞、太沖、補足三里,各六十四次。
  消化不良加按摩中脘穴;
  手足發燒者加按摩(補)內關與三陰交。
功用:
  肝之募穴期門,脾之募穴章門,二穴合治肝脾疾病。
  按摩肝區能疏肝解鬱,治療肝炎、脅肋痛、消化不良、脾腫大、呃逆等症。
  按摩小腸經之腕骨穴及督脈之至陽穴,能清小腸之熱,兼有退黃之效。
  按摩肝俞與肝經原穴太沖,可疏肝解鬱。
  按摩胃經足三里能健脾利濕,兼利大小便,增進食欲,促進機能的恢復。
 
按摩腎俞穴
動作:
  兩手輕握拳,以拇指或食指背根關節突出部位按壓在腎俞穴上;
  吸氣時,兩手由內往下向外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外往上向內揉按;
  一吸一呼,爲一圈,即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再以相反方向揉按:
  吸氣時,兩手由內往上向外揉按;
  呼氣時,兩手由外往下向內揉按;
  一吸一呼,爲一圈,即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最後,做三次壓放吸呼動作。
   如坐骨神經痛、胃腸虛寒症等,在做完腎俞按摩後加搓腰動作:
  吸氣時,兩手掌從會陽穴沿膀胱經向上搓至腎俞穴;
  呼氣時,兩手掌向下搓;
  一上一下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最後,兩手心對準腎俞穴,做三次壓放呼吸動作。
功用:
  本式能補腎納氣,是治療腎炎等泌尿及生殖系統疾患的輔助功法。
  無病常做此式具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搓湧泉
動作:
  先用左手拇、食、中指將左腳趾向上搬翹;
  用右手掌後側小魚際穴部位前後推搓湧泉穴;
  吸氣時,手向後搓;
  呼氣時,手向前搓;
  一吸一呼爲一次,連續做三十二至六十四次。
  然後換左手搓右湧泉穴:
  吸氣時,手向後搓;
  呼氣時,手向前搓;
  本式以坐式爲主。
功用:
  湧泉穴爲腎經之井穴,腎水宜升;
  本式可使腎水上升,心腎相交,可降低血壓,養肝明目,治頭痛,頭暈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