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幻真行氣法

原載於《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
預備法:
選擇清靜、乾燥、避風之室,鋪以厚軟之床褥,仰臥,枕高二寸餘,腳部稍墊高。先呼出腹中濁氣九口,然後閉目,叩齒三十六通,以收斂心神。以指按揉兩日外內毗,並按鼻梁兩側,擦耳摩面。然後,舌抵上 ,待口中津液滿口則下咽人胃中。如此三咽後,兩日內視,耳不外聽,雙手握固,身心完全放鬆,則可以進行以下修煉。
 
淘氣法:
以空腹時仰臥,兩拳置胸前兩乳中間,兩膝彎曲豎起,背部及臀部挺起離床,以鼻吸氣,吸滿則閉氣不息。同進鼓動氣海中內氣,使之自內向外運轉。閉氣至極則將氣以口呵出,如此行九遍或十八遍,即可行調氣法。
 
調氣法:
以鼻緩緩吸氣,再以口緩緩吐氣,吸氣吐氣皆不可有聲音,如此一吸一吐爲一次,可作五次、七次或九次,以使氣平和,然後行咽氣法。
 
咽氣法:
當吐氣時,氣海中內氣隨吐氣而上直至喉中,待吐之極則閉口,咽津,男子從左,女子從右下行,使津液向下,汩汩然有聲。直達氣海(氣海於臍下十釐米)。初煉者,氣機不通暢,可用手摩以助氣液下行,一般每閉口一次,可連咽三次氣津,接著用行氣法。初煉者只能咽一次氣津,隨即用行氣法。待久煉氣道通暢,方可逐漸增加連咽的次數。
 
行氣法:
意想丹田後有二穴通督脈,當咽氣至下丹田時,意想內氣進入二穴,兩條白氣沿督脈直上泥丸,布散腦中,直至每根頭髮。而後經面部,下頸項,至兩肩,從兩手臂外側下達手指,又從手臂兩側返至胸部,經中丹田布散五臟,然後回歸下丹田。再直下至外生殖器,复分兩路,經大腿、兩膝、小腿、踝關節,直到達足心湧泉。此時雙拳鬆開展指,並想象自己身中的所有濁氣、邪氣、病氣、積滯瘀血等被內氣蕩滌淨,從手足指端排出,謂之 散氣 。如此爲行動一遍,作畢可以用調氣法,使氣平和後,亦可再行第二遍。
 
煉氣法:
寬衣散髮,仰臥,舒展手腳,先用調氣法,然後咽氣,咽畢,閉氣不息,冥心絕想,任內氣自由流通。當閉氣至極,則緩緩吐氣。若覺氣喘則用調氣法,待氣息平和後,再依上法練習。如此十遍。初習者氣未通,可逐漸增加煉氣遍數,多可達五十遍。當煉氣至全身汗出,是得效之徵。此時,須安心靜氣,靜臥片刻,不可即刻吹風。本法可以不必每天操煉,一般須在自覺身心狀況良好時進行,若感到疲勞乏力、昏昏欲睡時則不可煉習本法。
 
委氣法:
於心氣平和,身心調暢之時進行。或坐、或臥,目不外視,耳不外聽,無思無慮,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用調氣法鼻吸口呼,任其自然。修習一段時間後,當自身有氣從毛孔散出時,則不再以口吐氣。修習純熟,則行、住、坐、臥皆可從之。
 
閉氣法:
當修養不慎或偶患疾病時,須速人靜室,兩手握固,先調氣,繼咽氣,然後閉氣不息。何處有疾,即用意念運氣到病處功之。若氣急則調氣,氣平和後再閉氣攻疾,可連續進行二十至五十次,直至患處出汗爲止。如果末減輕,則須於每日半夜至清晨閉氣攻疾,直至病癒。
 
調氣液法:
凡口中焦幹,口苦舌澀,或咽喉痛等屬於熱極之症,須大張口呵氣十至二十次,隨後嗚天鼓七到九次(嗚天鼓即爲手掌掩耳,食指、中指彈腦後,腦中有  作響之聲),以舌攪口內,有津液即咽之。再行呵氣、咽液等,直至口中津液清稀甜潤,是爲熱退髒涼之徵,方可停止。若口中津液冷淡無味,或因呵氣過度使心頭覺得水汪汪,飲食無味,不欲喝水等,乃爲髒寒之症,須吹氣以散寒溫髒,直至口中和美、心頭舒適,髒寒散而轉溫,即可收功。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真氣運行法

真氣運行法是一種靜功自我導引法,主要通過凝神調息,培植真氣,以貫通經絡,調理陰陽氣血,而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效。
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爲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臥、坐、行皆可。
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儘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 須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五步練功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練功準備就緒,微合雙眼,先注視鼻尖片刻,接著閉目內視心窩部,耳聽呼吸,勿使有聲。意念隨每次呼氣自喉部下達心窩部,盡可能逐漸放慢、放長,每次呼氣的時間,以每分鐘呼八至十二次爲宜。呼氣時任其自然,無念無識。練功時若有雜念,要用數息法制之:只須數呼氣之數,從一至十,再回頭從一至十,反復進行,雜念平息,不必再數。本步練功時間每日三次,每次廿分鐘。盡可能固定每日練功時間,易於形成條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時間者,則每日早、中、晚三次不可缺。練功約三至五日,便自覺心窩部有沈重感,至十日左右心窩部有溫熱感,即告第一步完成,爲第二步奠定了基礎。煉本步期間,無練功基礎者,可能出現頭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齶不習慣等,這些是初練時的生疏現象,只要堅持按要求去練,便會逐漸純熟,各種不自然現象漸會消失。在練本步過程中,一般脾胃虛寒、食欲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漸增食欲,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當第一步功法練至每次呼氣自覺心窩部發熱時,即可意息相隨,於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熱氣流逐漸向下延伸,一步步趨向丹田(小腹內)。但必須注意輕鬆自然,不可過分用意和操之過急。如此每日練功三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約十天左右,即可於每次呼氣時出現一股熱流下達丹田的感覺。此時可出現小腹中汩汩有聲,矢氣增多,食欲增進,大小便異常者漸趨正常。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當每次呼氣皆有熱流下沈丹田,丹田溫暖發熱後,即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過分注意呼氣。每日練功三次,每次四十分鐘左右。本步鍛煉時間約需四十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內形成一個“氣團”。隨著功夫的積累,氣團逐漸增大,小腹充實飽滿有力,有時會出現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腎區及四肢發熱等,這些現象或感覺可因人而異。一般患有失眠、陽痿、月經不調、二便異常者漸可明顯好轉。
第四步:通督勿忘複勿助。
接上步,當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即會沿脊柱向上行。此時,意念須隨之向上行而不爲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當其止於某處不復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時,也不要用意向上導引(勿助)。因爲上行之快慢完全取決於丹田中真氣充實的程度,丹田越充實,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則上行中止,甚或倒退。當上行至腦後“玉枕關”,屢屢欲上難通過時,可用內視頭頂法,一般即可沖過玉枕關。本步是關鍵的一步。每日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至四至五次,每次需一小時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內,氣流即可沖過“玉枕關”。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過,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須數次;慢者需數天;個別人可因特殊情況而久久難以通過。練本步過程中,可出現項背強急,頭如緊箍等情況,是沖關通督之前兆,不可疑慮放鬆;通關後(尾閭、夾脊、玉枕)自然輕鬆愉快。通關後呼氣時熱流直下丹田,吸氣時熱流沿脊而上過頭頂至口腔,形成任督迴圈(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頭暈、耳鳴、失眠健忘、性欲低下、月經不調、心悸氣短、精神恍惚等病證者,皆可明顯改善,長期堅持可望康復。無病者亦可致身輕體捷,精力充沛。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任督迴圈形成後,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時其他經脈也可相繼開通。如頭頂出現動力,可改守上丹田(腦中),可以靈活掌握。練功時間仍每日三次,每次一小時左右。此期間,會出現頭皮奇癢,舌尖顫麻,全身如有電流亂竄,皮膚麻癢如有蟻爬,眉心、鼻梁緊張,環頭拘緊等反應,亦因人而異,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約一月後各種動象漸會自然平息。此後各種慢性病皆可明顯好轉或痊愈。
  本功法適用於各種慢性病症的治療,經近年臨床驗證,取得一定療效者有:慢性鼻炎、感冒、咽喉炎、支氣管炎、食管炎、胃炎、潰瘍病、胃下垂、肝炎、肝硬化、膽結石、結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腸粘連、腎炎、陽痿、早泄、遺精、月經不調、性欲低下、神經衰弱,失眠、健忘、高血壓、焦慮、冠心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某些惡性腫瘤(如肺癌)等。無病者亦可修練本法以養生保健。
  練本法須在靜室內,明暗強度適宜,空氣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當風。
  凡大饑、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不甯時,不宜勉強練功,須待心情平靜後再練。
  練功時間內應晝避開一切干擾。凡天氣劇變、狂風暴雨、雷電交加之時,暫勿練功。若練功中有意外干擾(如突然聲響、有人急叫或闖進練功室內等),則不必驚慌,須慢慢放鬆意念。臨時收功後再慢慢起坐應付,待恢復平靜後再補練。
  用本法者平時須注意清心寡欲,心平氣和,勞逸適度,飲食清淡,忌食辛燥、腥、粘膩之物。

  用本法尚未通關之前,須戒絕房事,以免影響進程。通關後亦須有所節制,保持精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