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形意拳


形意拳三體式,兩足要並重,不可單重。
  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各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之重心。故三體式爲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勢一氣,無有間斷耳。
  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沈重,力氣極大,唯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
  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也。
  練形意拳術有三層之呼吸。
  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齶,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爲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
  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齶等規則照前,唯呼吸與前一層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借此以通乎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于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謂練氣化神之理也。
  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爲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爲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
  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皆平常之理,唯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也。果練之有恒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也。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雲:“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鄉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鶩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雲:“道不遠之,人爲之道而遠人。”即此意義也。
  形意拳術之道無它,神氣二者而已。
  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超初大小周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唯有鍛煉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精中求動,動極而複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複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即練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即易骨,易筋,易髓,此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煉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駕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意,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複煉,煉至不動,爲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此爲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侯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也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餘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在論拳術之詳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